我們班有幾個特別調皮的孩子,圖書撕破了、玩具弄壞了等等常有發生。一開始,我對這些幼兒反復指出、批評,但收效不大。后來在經過對他們的觀察和教育探索中,才找到了一點門路。
對于有破壞行為的幼兒,首先要找出他產生這種行為的根源,熱情耐心地與他談話,了解他的問題,然后進行教育;不要發現他有破壞行為即刻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懲罰。
要讓那些企圖通過破壞行動來發泄怒氣的幼兒知道,認為老師或父母給他種種限制是不能忍受的,因而企圖用破壞行為來對抗,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做了壞事,破壞了東西,受到大家的譴責和教育,要比父母或老師的某種限制更為難受。也要讓這種幼兒知道,有時大人對他的限制不一定不好,而是幫助他學習和培養良好的行為,即使某種限制會使他暫時感到不愉快,但他也應盡量克制自己的行為。
1、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創設能吸引孩子的教學環境,從而把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學活動中來,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游戲、活動是很好的方法,因為有趣的教學活動是孩子都喜歡的,它能極大的提高課程的有效性。
2、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融入學生之中,使自己成為學生的伙伴,教學活動開始,就要和孩子坐在一起,親近孩子,和他一起玩他所喜歡的玩具或游戲,把教學任務融入游戲或活動之中。教學語言也要緩和、輕柔,要用熱情的語調,常用表揚等激勵性的語言,語言要簡單、多樣,能讓孩子理解。
3、無為而治。
孩子再出現破壞性行為時,除了進行必要的監控,盡量不要去關注,通常,人們對破壞性行為關注的太多,而不是太少,這不但會強化破壞行為,而且會使孩子感到焦慮,甚至會誘發更多的破壞行為,因為關注本身會強化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但如果孩子的行為極度危險或對他人有害,就要進行制止。制止本身會造成對破壞行為事實上的關注,這是無法避免的,但這是必要的,老師在處理這一問題時,盡量減少與學生注意有關的行為就可以了,例如:學生在說臟話、打人時,把學生抱開或強制他把手放下來就行了,盡量減少與孩子目光的接觸,盡量不和他說話。
總之,只要我們熱情耐心地鼓勵、引導和幫助這種幼兒,他們會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加以克服的。要相信幼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改正錯誤的愿望。讓他們有思考的過程,盡量減少壓制和懲罰,以免他們破罐破摔,發展更為嚴重的行為問題。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