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學校在左 家庭在右
■時間:2012年10月21日
■地點:北信傳媒數字中心 青蛙王子公益大講堂
■主持人語
近年來,教育學家在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無數的父母愿意為孩子付出全部的愛,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將來,但事與愿違,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愛的方式不正確。
近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不斷出現,一方面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學校抱怨家長在教育上不配合。因此怎樣才能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成為探討兒童教育的新問題。
思維先行 知識在后
■開場白:今天我們在這里聚會,說明我們對于教育存在焦慮。很多家長領著孩子一所一所學校去考試,每個周末帶著孩子奔向不同的補習班,還有很多家長陪讀,在孩子寫作業、讀書的時候靜靜坐在一邊。這些情況表明了我們的教育已經陷入到很深的焦慮,而這種焦慮并沒有產生我們渴望的結果。
今天的教育,也是三高一低的教育——高時間、高成本、高投入、低效率。學生每天上八節課,還有大量的課外補習,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做題量非常大。
為了成績,孩子犧牲了睡眠,犧牲了身體的成長發育。三高還帶來了一低,就是學習效率低,人才培養效率低。一方面學生學習成績不如意,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的各種人才非常匱乏,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需要一流的工程師,這些人才現在鳳毛麟角。
家長和學校的焦慮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就是對孩子的學習焦慮。我們教不明白,孩子學不明白,最后考不明白。但是我們又一直沒有找出一個辦法。
我本人既是老師也是家長,多年從事教育工作,我覺得,現在的教育最缺的是一部機器。學習教育是人才生產的過程,知識傳承的過程。學校和家庭好比加工人才的工廠,良好的工廠,一定要有好的機器。現在就缺乏這樣的機器,缺乏一種思維的機器。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把菜刀快不快,決定我們干活的效率,快的菜刀切什么都是游刃有余,機器的好壞決定產品的質量,有了高精度的車床才能生產出好的轎車、飛機。學生學習也是這樣,必須有一部好的機器,好的機器就是思維教育。
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講,思維是基礎性、優先性的存在,跟我們蓋樓打地基一樣,孩子只有思維上去了,學習知識才能存得住,消化得了。
比如家長教孩子漢字,現在規定小學生1600個漢字,有的家長恨不得教孩子6100個漢字。中國的漢字是中國文明的反映,是非常聰明的人發明創造的,有內在的思維方法,漢字都是從結構決定逸韻,都可以拆分。要把造字原則講給孩子,孩子學習漢字才能夠記得懂記得住,漢字之間的區別才能夠做比較。
思維對于學習也是優先的東西,就是說,思維在先,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夠學習相應的知識,不能顛倒過來。現在小學的知識下降到幼兒園,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大學流行化,這樣就把孩子的思維和學習給顛倒了,孩子就非常的困惑。造成了大批的學困生,厭學生,因為思維能力沒上去,無法理解這樣的知識,以為自己笨,就沒有了信心。
所以對于學習來講,思維是非常基礎,非常優先的東西。但是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知識簍子,沒有對知識之外的身體素質、美感、情感、智慧、思維加以提升。這樣的知識至上的教育,解決不了孩子思維發展的問題。
教育界對于思維教育的頂層設計非常薄弱,思維教育應該教什么?怎么教?現在認識不清楚。
思維教育總的來講就是四方面內容:首先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自主性,主體性。人的依附性比較大,獨立性相對比較低。學習從本質上來講,是自我吸納消化知識的一種精神性活動,任何外圍的用力,都不起決定作用,一定要自己自主地去學習。
第二培養孩子科學的思維方式。如果問孩子林黛玉要是有妹妹長什么樣,孩子說不知道,因為語文教材沒有寫,這說明我們現在孩子思維方式是一種考試方式,他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想象力。
第三發展孩子的思維品質。比如很多孩子學習從表面看很用功,一天寫了很多作業,但是遇到難題就做不下去了,只有問老師,問同學。
第四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人類的文明,不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用了22種思維能力,研究這個客觀世界所獲得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數學規律、物理規律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學生們學習這些知識也要還原回去,要靠這22種思維能力去消化它。家里面開展思維教育并不難,如果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孩子的思維就會得到比較好的發展。第一和孩子一起閱讀;第二和孩子一起游戲;第三和孩子一起討論。多做語言交流,經常給孩子提問題,引發孩子去思考。家長幫孩子做飯,買東西,收拾房間沒的說,但是很少有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更沒有一起閱讀教材。所以孩子學習就非常難,其實閱讀是幫助孩子學習的最簡單、最省錢、最容易的方式。家長可以對某些朗讀的內容不懂,但是和孩子一起朗讀了,孩子聽了、記了、想了,就有收獲。
要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尤其要問孩子那些精神性的問題,那些思維性的問題。比如“這個演播室,如果我們量它的長度,那么要以什么為單位?”“為什么現在通用的單位是米,古代用的是尺?”
家長要盼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一定要在家里做足文章,現在一個很重要的文章,就是在家庭里面開展思維教育,引導孩子思維的發展。
■現場問答
問:我是一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參加今天的活動受益匪淺。我想問一問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呢?
答:韓愈曾經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在古代對教師職能的定位,那個時候教師充當了精神導師和知識傳授者,兩者的綜合。現代的職業是高度分工的,比如涉及到精神的,孩子內心發展的,我們有黨、團組織,西方有基督教、宗教組織等等。所以現在的老師,一般講就是把知識講明白,把孩子教會了。
問:什么樣的溝通才叫溝通?它有什么標準?
答:溝通我覺得第一個是建立在我們跟自己的溝通上面,自己有情緒,是溝而不通的,所以溝通是建立在心平氣和的前提下。第二個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要講事實。人跟人的溝通是心的打開。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看到底發生了什么,去分析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溝通有三個要素,第一是傾聽,聽孩子說,把孩子的問題聽清楚。第二是理解,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第三是提建議,給孩子以好的建議。這樣孩子有事情,就不會瞞著你了。現在特別是中學孩子,有的跟爸爸媽媽從來不講真話,跟自己同伴講真話。通過溝通,他跟你講真話了,這是真正溝通了。
問:作為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我有一個特別糾結的事情,今天下午,我幾乎聽到了一致的答案,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教育來說是終生的,最重要的,學校只是他的路過。現在中國的現實就是孩子80%,甚至高達90%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只有10%的時間跟父母在一起,我如何用15%甚至只有10%的時間去權衡接近90%的教育任務?
答:剛才這位家長提了非常實際的問題。我認為,應從幾個方面考慮:第一點,關于時間問題,學生除了上學之外,晚上放學回家,雙休日在家里,還有寒假、暑假,所以時間是夠用的。第二點,我認為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我有切身體會,我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我就認為他不是考清華、北大的料,最后他和北大、清華的學生同時競爭國家情報所,他考取了。我有一個體會,不管你讀私塾也好,還是讀國家辦學也好,適合孩子的是最好的。第三點,請相信學校,老師也會反思,在這種反思當中相信學校的老師會和你溝通的,會教育你的孩子的,會負責的。
學校教育只是孩子生命歷程的一段牽引
■開場白:
很高興和各位朋友探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問題。這是大家十分關心的一個話題,這一命題引起我很多的思考。正如人的左右手一樣,必須協調。
■品德滑坡,成績下降,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沒有達成一致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同步,形成一股合力。有很多家長經常感嘆,我的孩子怎么不如人家的孩子?品德滑坡,成績下降,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沒有達成一致,所以教育的效果就不好。
我認為,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條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決定因素。學校教育是必要的,每個人都要接受學校的教育,老師的教育。但是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只負責承載孩子生命歷程的一段牽引,從小學到高中12年,大學4年。但是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是終身的老師,因為你們永遠和孩子在一起。
■我的兒子現在已經是博士生了,但是每當他回憶小學的時候就會說:“爸爸,感謝你那時對我品德的教育”
那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協調一體?結合起來,我認為必須做到三個同步。第一,學校與家庭品德教育同步;第二,學習方法同步;第三,身心訓練同步。
第一,家庭與學校品德教育同步。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什么都不要管。他們忘掉了學校所提出的德育,忘掉教育的另外一半。
那么家庭在品德教育方面如何與學校同步呢?我自己有親身感受。我的兒子現在已經是博士生了,但是他每當回憶小學的時候就會說一句話,爸爸感謝你在小學對我品德的教育。小學三年級時,20世紀80年代,學校換了玻璃黑板,大家很新奇,很多孩子就用橡皮泥往上面貼,我的兒子貼不上去,就用橡皮泥包著石頭一打黑板破了。損壞學校設施是要賠償的,第二天,我帶著孩子買了一塊玻璃黑板,花了二百元錢,不聲不響地用板車拉到學校。孩子跟在后面走,整個過程我沒有說一句話,但是孩子卻受到很大的教育。當天他在日記本上這樣寫道,“今天跟著爸爸拉板車去買黑板,使我懂得損壞了東西要賠,做人要講誠信。”
古往今來,凡是不講誠信的,不注意品德教育的都會衰敗。學校與家庭要同步,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這是首位的。
■孩子上小學時,我采取了笨辦法,讓他找不同。如果老師講的和孩子預習的不同,回來跟我討論
第二,家庭與學校學習方法要同步。很多家長經常感嘆,我的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中學怎么滑坡這么厲害,是不是學校的原因呢?當然學校可能有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沒有養成。
我是怎么培養孩子的呢?他上小學時,我采取了笨辦法,讓他找不同。我對他講,孩子你把數學課預習一下,明天上課盯著老師,如果老師講的和你預習的不同,回來跟爸爸討論。我鼓勵他的探討精神,同時鼓勵他堅持找不同。語文課也這樣。這是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是培養他的思維習慣,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一直堅持了四年,他養成了思維習慣。前天我與北大的學生家長談這個問題,他有同感,他也堅持孩子要找不同,找出和老師講課的不同,帶動他的思維,這個習慣養成之后,他中學能夠不掉隊了。
■新中國第一代在電視機、電腦前長大的孩子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不學自通
第三,家庭與學校身心訓練同步。現在孩子們從小學到中學身心會發生很大變化,有很多孩子不是輸在成績上,而是輸在心理上。特別是中學的家長,為什么到中學,孩子越來越難教,與父母老是作對,早戀,網絡成癮,不愿意學習?
對于身心發展迅猛,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煩惱問題頻頻發生,如果做父母或者老師不懂心理學的話就會束手無策。所以我認為學校在左,家庭在右,我們要共同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
幾乎每一個教師與家長都要面對學生四個問題,第一如何突破青春期的煩惱;第二冷靜對待逆反心理;第三解決網絡成癮;第四深度透析厭學傾向。父母要學習教育心理學,研究孩子的心理。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是新中國第一代在電視機、電腦前長大的孩子,他們是網絡的原住民,哪個家長教過自己的孩子學過電腦?他們是不學自通。
■老師把孩子與班上考第一的學生編成一組,重壓之下,孩子得了角膜炎
我的孩子準備迎接中考,老師把他與班上考第一名的學生編成一組,考試輸了,就要買大紅花送給那位同學。重壓之下,我的孩子得了角膜炎,學習很困難。我提出讓他自己復習,不參與班上的競爭。我把孩子帶回家,晚上帶他到公園跟七十歲的老爺爺打太極拳,一邊治療眼病,一邊全身放松,效果非常好。最后奇跡發生了,在全市五萬中考畢業生中,他考入了第九十名,進了省重點的實驗班,最后讀到了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
最后,我呼吁讓我們左右協調,家校同步,教育一體,形成合力,為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奮斗。
我在美國當家長
■開場白:
今天非常榮幸從美國飛到我們偉大的祖國首都,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國學校是怎樣與家長溝通的一些見聞和體會。
■注重雙向溝通
電子郵件在美國非常流行,美國中小學校老師與家長溝通和聯系所采用的方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電子郵件,家長有什么問題可以直接發一個郵件給老師。
在國內,老師跟學生家長聯系很多是采用群發短信的方式。而且只有下達沒有上傳,溝通是單向的。在美國,老師的私人電話號碼是不對家長和學生公開的,家長、學生不會有機會給老師發短信。但是電子郵件什么時候發都可以,老師有什么問題可以直接給你回復。
排在第二位的是校園網頁。家長注冊申請一個帳號,通過輸入登錄密碼,可以在網頁上查看孩子的成績,了解校方的各種活動、通知以及提醒等,家長也可以留言。
第三種方式是發送每月的月刊,也叫信。班主任每個月都給家長發信,信里對于學校當月進行的課程的變化進行說明。另外,還會發布一些實時動態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的溝通方式都是雙向,家長可以向老師反映問題,比如寫張紙條,主動告訴老師,我的孩子怎么樣,在哪方面有特長,他的優勢在哪里等。
■學校更像大家庭
再談一下家長參與社區活動,融入學校大家庭方面的見聞與感受。因為我是在國內受的教育,很大年齡才到美國。在中國,學校的定義就是學生去上課,去學習知識的地方。但是在美國,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是一個社區。很多東西家長參與,學生也參與。比如說在老師繁忙的時候,家長如果認為有能力成為活動的組織者,那么就可以做其中一個項目的負責人。比如上個禮拜,我女兒的學校就舉行了一個秋節的活動,其中有很多的活動,游戲,抽獎環節,還有電影之夜都是家長會參與組織的。
在美國,家長一般不會送禮的,也不用攀比。在謝師日這天,家長會做些拿手菜送給老師品嘗,不用買名貴的禮物。比如老師很喜歡我做的中國菜,我就做春卷或者炒飯給老師。
又如文化日。在美國,有很多學生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后裔,中國、越南、柬埔寨、加拿大等,我每年都參與女兒學校的這個活動,這種活動是宣傳各國文化很好的機會。中國文化日里展現的太極、麻將、書法老外都很感興趣。還有舞龍,中國的舞龍,整個學校有幾十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孩子,他們一起舞龍,感到非常棒。我感覺參與這個活動,除了展現中華文化,對自己也是很好的鍛煉。
■學生成績不公開
再就是家長會。我姐姐跟我講過,在國內她去參加家長會時,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會被大排名,掛在黑板上。老師對一個家長說,都是你的孩子不好,因為他拖累到我們班拿不了先進獎。所以我姐姐就感到很大的壓力。
我覺得在美國開家長會,一點壓力都沒有,很輕松,因為我們是一對一的。即使孩子考了倒數第一,家長也不用擔心會被老師責怪,或擔心別的家長看不起。在美國,學生成績是不公開的,只有家長和學生知道。
在美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沒關系,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所以老師會先從優點說起,然后再建議孩子在哪一方面可以改變。
方式很重要,我們共同的目的是尋找一個改善的方法。
■老師與家長是合作伙伴
再看看對老師跟家長的溝通,他們是怎么認為的。
有一位老師,他教了32年西班牙語,他說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孩子完成作業的比率高了,作業做好了,考試基本上就沒有多大問題了。
另外一位老師說,家長參與社區活動,會感到大家在合作。合作會使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
還有一個老師說,如果問我“老師跟家庭的關系怎么樣”,那么我的回答是“我們是合作伙伴”,在觀念上接受教育是老師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只有老師和家長一條心,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以上的例子,我希望給大家傳達一個觀點,學校與家庭,就像我們今天的主題,“學校在左,家長在右”,是密不可分的,如同我們的身體,缺了一只手,另一只手就很單一,就不協調了。最重要的是學校跟家庭怎么樣合作好。
無論國情怎樣,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為了我們的孩子更好地成長,對人類、對社會有所作為。無論在哪種社會制度下,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作為孩子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讓我們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理解,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