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綱要》和《指南》的貫徹實施,不僅面向每一位發展中的兒童,也面向每一個成長中的幼教工作者。要實現《綱要》《指南》的最終目的,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關鍵。在園本教研中教師通過學習、教研不斷地提升、成長,為幼兒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促進了幼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強化終身學習理念
貫徹落實《綱要》《指南》教師是主體。我們把“強化終身學習理念,全面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作為園本教研的重點,以教研形式“解讀”《綱要》《指南》,為教師提供一些相應的學習條件、活動機會,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教師需要哪些方面的學習,喜歡用哪種方式學習以及什么時間最為合適,然后制定相應地業務學習計劃,要求教師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外,利用業余時間翻閱幼教雜志,學習、了解新的幼教信息,結合教學實踐,及時做好學習記錄,學習體會。為鼓勵教師提高幼教理論素養,我們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支持與幫助,激發教師們的學習熱情,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樹立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園本教研成為促進教學發展,促進幼兒發展,推動幼兒園發展平臺。
二、注重園本研訓方式
(一)積極實效的活動反思。積極實效的反思是我們快樂成長的站點。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現了較強的敬業奉獻精神和比較扎實的基本功,發展潛力很大。但畢竟因為年輕,所以需要引領,且專業素養需要提升,特別是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訓和提高。基于這樣的現狀,幼兒園可以通過教育反思途徑讓大家“學會反思、學會合作”。從老師每周一次保教筆記分析到現在的每日主動記錄教育教學反思,這其中明顯地體現出老師們已經將這種反思變成了自身的自覺行為。通過書寫,有的老師說:“過去我們不太懂反思的意義,說了自己的優點怕別人說自以為是,說了自己的缺點又于心不忍。現在才知道要做到深刻而又準確的反思并不容易,它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通過反思,我們會分析和判斷主題的選擇是否符合孩子。興趣與需求,所確定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所投放的材料是否適宜,組織形式和指導策略是否有助于孩子自己建構知識經驗……。通過反思,讓我們能細致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從而更好地解讀幼兒的特點。通過反思。讓我們能回顧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獲得更多的教學機制;通過反思,讓我們能積累更豐富的教育經驗,從而在以后的疑難雜癥前從容應對。
(二)開展互動式的交流研討。互動式的交流研討是我們快樂成長的階梯。我們汲取著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名詞、新概念并不自動帶來教育行為的轉變,這就是所謂的認識與行為之間的差別。教師是課程與幼兒之間的橋梁,是幼兒成長的促進者。在實踐中,我們深感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的重要,因此,幼兒園要緊緊抓住每一次展示的機會,力求通過實踐來提高專業水平。心靈的日益交融,是快樂成長的養料,互動的研討活動讓幼兒教師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向成熟。
(三)開展探究式學習,讓教師在參與中發展。在《綱要》的指引下,幼兒園教研組積極探索以教師為主體的培訓方式——參與式培訓。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打破了以往教研組長“一人說”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種激勵的學習方式,讓每位教師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在理論學習中,教研組事先將學習資料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問題,然后集體學習、交流,展示各自學習心得,從而培養教師從想說到會說、能說,并重視教師學習的消化環節和實踐環節,使教師掌握的理論得以內化;又如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性研討活動,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作為研討的題材,由教師輪流承擔學習討論的主持任務,每次活動都有從理論到實踐的整體策劃,以典型案例為題材,事先提出研討問題——分頭收集各類信息——集體參與研討——達成教育共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大家都一致認為,這種方式能有機地將集體學習和自學相結合,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真正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三、激發園本教研活力
(一)新課程的實踐研究。去年在第一學期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積極找尋新課程教材實施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開展實踐研討,如:“新課程中如何實現師幼互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采取結對園觀摩交流,教師進行反思性說課,交互式評課,有效增強兩園互動,推動教師在實踐、研究、反思中教育觀念得到有效提升,教育行為得到切實轉變。同時,變以課堂、教師、教學為中心的傳統模式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式、方法多樣等新模式,使幼兒成為課程真正的主人。
(二)美育專題的強化研究。圍繞本學期教研工作重點,開展美術案例的研討活動。活動前兩周組織全體教師編寫同一個美術主題:多彩的服裝。然后選取兩篇優秀的教案,分別由四位教師執教。就同一張教案分別由兩位不同的老師執教不同的班級。這種活動我們稱之為“同課異構”。我們研討的重點是:在新《綱要》理念的指導下,在美術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作示范能否適用課堂教學,能否提高幼兒的開拓性思維。活動中,發現教師示范的越少,給幼兒的束縛就越小,幼兒的思維相應地就發散了,畫面也就豐富多彩了,盡管幼兒構圖比較幼稚,但顯然教師的影子少了。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幼兒的能力就加強了。營造開放互動的教研氛圍,讓每位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使教師在課改的“問題情景”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與調整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三)建構式課程的實踐摸索。新的課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它的應運而生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幼兒園根據工作實際情況,選擇有關的理論文選、經驗文章,開展學習、教育信息互通、案例分析交流等等活動,以現代教育理論武裝教師。并提前制定周活動計劃,在制定中要求教師從主題出發,結合新的教材的內容。首先思考網絡的問題,后制定出適合本園的主題活動,盡可能做到目標的整合、內容的整合和手段的整合,使新課程的主題目標、活動設計真正落實到孩子身上,促進師幼共同成長。同時充分發揮幼兒園雙高課獲得者以及教研組長課堂教學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園里本學期繼續進行“一課多人上、多人上一課”活動,以建構式教材為基點,開展“以課例為載體的行為跟進式研究”。
(四)區角活動的新視覺。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最直接的困惑是不知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什么樣的材料和怎樣調整材料;指導時介人的時機和方式欠妥當;講評時無話可講或講評的內容不夠精彩,無法吸引幼兒;區域活動和整體教育活動、臨時生成的活動脫節等。為了解決這些困惑,使我園區域活動教育能夠深入開展,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場所,上學期把區域活動中的觀察與評價作為研究重點,從而達到優化區域活動的質量,在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孩子健康成長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積極開展教改課改實驗研究工作。新世紀的教師將面臨種種挑戰,為了能適應教育新形式,教師必須成為科研型人才。上兩個學期具體實施了“讓語言區活起來”的課題方案,采用分步研究的方法進行,分享階段研究成果。通過園本科研使教師對自己教育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探索、調整和改進,成為主動研究的主體,養成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的習慣,從而提高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和課程開發與建設的能力。
在貫徹新《綱要》和《指南》、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探索適合本園實際的課程園本化問題,但是還不夠成熟,還沒有生成文本形式。在今后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大膽嘗試,繼續深化園本教研,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幼兒共同成長,扎實推進我區幼兒教育的健康和諧發展。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