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教師組織一次集體教學活動,有備課準備、實施教學、課后反思的過程一樣,組長組織一次教研活動,也會經歷預案準備、現場實施、評價反思等階段,它使整個活動有計劃、有準備、集中、高效,質量得到不斷改善。在這些不同的階段中,組長會遇到不同的難處,需要更多的策略來應對。
(一)克服計劃粗放化,命真題,細化研討內容
組長在制定整體的教研計劃時,一般已粗略地對每一階段的研討重點做了框架式的思考,設定了每一次研討的中心內容,但如果組長據此直接組織一次教研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首先,組長對教研活動中的相關信息、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的反應都不甚了解,在活動過程中由于準備不足不能做到從容應對,往往只能簡單應付,草草過場;其次,由于組員對研討話題事先不了解,現場被“突然襲擊”,需要時間進行思考,或“被考倒”,因此,很難在話題展開時積極參與、主動表達。而新教師、年輕教師因為經驗缺乏在現場更難有好的表現,一般“沉默是金”、“無聲是默許”。結果很可能是淺入淺出、淺嘗輒止,“研與不研一個樣”。
案例一 如何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大而全的討論很難聚焦真正的問題
組長:我們今天研討的是“如何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組員甲:我認為:要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計劃很重要,要注重預設,預設好活動的各個環節,也要預設幼兒的反應。預設越具體活動越有效。
組長:很好。還有其他的嗎?
組員乙:我覺得活動形式的設計很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對幼兒來說,要引導他們直接體驗感受,才能幫助他們學習新經驗,所以,我認為應重視活動中的形式,更多運用擺一擺、摸一摸、嘗一嘗等方法。
組員丁:教師提問有效才能保障活動有效性。
組員戊:梳理小結也很重要,幫助幼兒歸納提升經驗。
組長:大家講的都有道理,我們來舉一些例子分析一下。
······
案例二 區角活動環境的調整策略
——生硬地提出話題很難引發現場互動
組長:今天我們研討的是“區角活動環境的調整策略”,誰先來說一說。
(組員面面相覷,不知如何開始。)
組長:大家都在創設區角活動環境,有沒有發現問題、做過調整呢?
組員甲:組長,請你舉個例子好嗎?
組長:噢,比如說最近各班都投放了新游戲材料,幼兒有什么反應?怎么處理的?
(這下大家有話可說了,紛紛搶著發言。)
案例1所包含的內容、信息非常寬泛、豐富,是一次活動的容量所很難承載的。同時,對這個群體的教師來說,一定有一些是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而組長并未對教師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有所了解,集中展開分析,而是全面鋪陳,隨意涉獵,很難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案例2中組長的問題顯然與這群教師當下的經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顯得機械、突兀,難以引起同伴共鳴。這些都反映了組長計劃的粗放化現象,計劃的粗放化直接妨礙了活動的有效開展,理應引起組長們的重視。
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組長們應謹慎對待每一次教研活動,不打無準備之仗。
1.制定預案
組長在組織教研活動前,可根據計劃中的內容認真思考,備好預案。一是預備:組長對將要研討的內容做一些知識與經驗的儲備,收集、學習一些相關信息,做到領先組員一步,在組織活動時才能胸有成竹;二是預想:組長對研討中組員可能出現的反應作些預想,對如何更好地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用什么方式引導大家研討作一些案頭準備,組織活動時有的放矢;三是預設:組長對本次活動要達到的目標、形成的結果作一個預估,組織活動時圍繞目標展開,往往能提高效益。預案一般可包括:
目標:包括本次活動要達成的即時目標,該目標應是可測的;也可有階段性目標。
內容:可對研討內容作一些分析,以利于更好地把握。
方式:可運用一些新的方法使教研過程更生動有趣,吸引組員。
案例 某幼兒園骨干教師組針對“園本課程新
方案”的教研活動預案設計
教研目標:
1.通過案例分析與練習,引導同伴積極互功,幫助教師逐步積累在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處理素材的經驗。
2.提高成熟型教師群體思維的廣泛性、邏輯性及問題意識。
教研內容:園本課程新方案設計
教研方式:主持問答
教研準備:主持人席卡;幼兒園園本課程文本人手一冊
教研流程:
1.典型案例分析
由組長出題,梳理素材,把握關鍵經驗。選材:可愛的中國人——好吃的中國菜。
討論與練習:如何梳理與組織相關素材,突出關鍵經驗,以達成活動的發展目標。
備題:你覺得應該選擇哪些素材?為什么?
自我提示:注重組員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引導大家提出質疑。
2.任選案例練習
隨意選題,更換主持人。在文本中任意選擇未經處理的素材。
再次練習:如何組織相關材料,突出關鍵信息和必備經驗。
備題:選幾個點合適?哪幾個?
自我提示:注重現場信息的歸納和集中。
3.教研感受交流
啟發組員積極抒發自己的教研感受。
備題:當主持人有何感想?作為組長我忽略了什么?
自我提示:注重捕捉組員情緒的變化,從中發現自身的問題。
在備預案時,組長也可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聊天等方法,了解組員對研討話題關注的程度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使預案更有針對性。
4.預先告知
在教研活動前,組長可提前將研討的話題告知組員,引起大家對研究內容的有意關注,激發組員自主學習的意識,并讓大家有機會作一些準備,可以試一試這樣做:
·鼓勵教師收集一些相關信息、準備案例素材,或站在自己的角度稍作思考、或與同伴簡單交流,從情緒到經驗都做到有備而來。
·新教師、年輕教師事先更應該多做一些功課,以便更快跟上大家的思路,經過深思熟慮,相信她們也能在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此基礎上,組長在組織活動時,能直接導入話題,避免了每次活動開始都要“從頭說起”、詳加解釋,或開場提出問題后常常會出現的集體沉默、 “萬馬齊喑”。
案例 某幼兒園小班年級組活動通知
通知
本組將于下周一下午活動,對本周觀摩的小李老師的教學活動“好聽的聲音”進行分析,請相關人員注意以下信息,做好準備:
1.主要對教學現場教師的提問及回應情況做分析,請準備正反面素材各一例供大家討論。
2.現場視頻材料在網管員處,如需要可借閱。
3.歡迎姐妹組有高見者前來指導,備有禮物一份(必有驚喜)!
(二)避免成員邊緣化,去權威,關注專業差異
教研組成員一般都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既有專業經驗的差異,也有個性態度的差異。有的教師參與積極性較高,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教師十分謹慎,聽得多說的少,沒有把握不開口;有的組室里既有各級各類骨干教師,同時也有三年教齡以內的新教師,于是,骨干教師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輸出任務,而其他教師抱著認真學習、努力汲取的態度,也有的害怕自己說錯話、說傻話,所以只聽不說;個別教師多年來始終擔任記錄員工作,有她無她沒感覺;如果組室中有市區級名師,她更是成了大家的依靠,一般研討由她主講,其他成員則“點頭附和,舉手同意”就行了。漸漸地,組室中產生了權威,出現了經驗型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名師骨干或主動或被動成了“麥霸”,同時,一些教師成了“老聽眾”,逐漸被邊緣化了。
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從教研中獲得專業提高的動力和養份?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師群體的差異,在組室中“去權威”,即有意去除組室內專家型教師的權威作用,把空間留給更多的教師,鼓勵、引導她們充分表達、交流和互動,使教研活動真正成為“大眾”的平臺。當然,專家型教師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1.分組
組長可按照組內教師的專業背景及發展需求將她們臨時分組,使每一位教師都處在一個有同類伙伴、有平等對話基礎的、較適應其發展層次的環境中,這樣,每一位教師均能在園本研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領域和平臺,發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推動教師之間的互動效率,提高研修的有效性。可以試一試這樣做:
·將幼兒園的名師、骨干、專家型教師組成小組,而將青年教師組成另一個組,當然也可邀請別組的相關教師或與其他組室共同合作分組,在此基礎上,確立她們本次活動的研修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她們需要的研修內容,并運用相應的互動策略。
·在研討某些話題時,將有共同興趣和感受的教師聚合在一起,如哪些教師對“幼小銜接活動方案設計”這一研討話題感興趣,并有些體會和想法需要交流,就將這些教師組合在一起進行專題研討,由于大家有著共同的興趣和需求,往往就會主動參與、積極表達。
組長應努力讓教師們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群體中進行對話,這里沒有絕對的權威,也沒有旁觀者,有的只是對話題的認真思考,以及共同分享經驗。
案例 找找新教師的問題——東風壓倒西風
組長:新教師小王和老教師李老師上了同一節課。大家都看了,感覺怎么樣?
組員甲:盡管是上相同的內容,李老師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小王的課上還是有很多次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
組員乙:相比較來說,李老師用的教學方法更豐富,比小王多了操作環節,孩子更喜歡。
組員?。盒⊥踉谘菔窘叹叩倪^程中也有欠缺,未突出重點。
組長:大家都很真誠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看來新教師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地方要向老教師學習,感謝老教師為青年教師所作的示范。
在案例中,當新教師與老教師處在同一個背景中時,組長的價值導向并非是火星撞月球似的火花四濺,而是東風徹底壓倒了西風。那么,新教師真的一無是處嗎?面對這種種不足,她們當下最急需解決的、能夠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又能夠得到解決嗎?
2.屏蔽
教師個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組室內總會產生相對的經驗型教師或“權威型”教師,她們是教研活動的活躍分子,對群體的貢獻很大,是學校的寶貴資源。但有時因其表現突出、狀態活躍給其他組員造成一些壓力,使她們產生趨經驗、傍權威的現象,長此以往,易在組室中形成“中心觀點”,不利于不同意見、辨證觀點、多元價值的生存。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威型”教師的作用呢?組長可采用屏蔽方式,即有意延緩“權威型”教師的發言??梢栽囈辉囘@樣做:
·在活動前或活動中暗示她們耐心傾聽同伴的交流,最后才貢獻出自己的“金點子”、“錦囊計”。
·指定由她們承擔活動的歸納、總結任務,幫助大家提升經驗。
·直接邀請她們擔任今日話題的主持者,組織大家討論,先學而后講。
這樣既讓其他組員在無顧慮、無框架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又引導這些特殊的組員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更高的層面上表達,她們也因承擔重任而獲得同伴尊重,有著良性的情感體驗,激發出自主學習與發展的強烈愿望。
3.預約
對經驗較缺乏、表達不自信、個性較內向的教師,組長可采用預約發言的方法,即在活動前私下與她們交流,明確布置給她們發言的任務。可以試一試這樣做:
·將研討內容單獨告知,故意“泄密”給她們,以便讓她們事先做好準備,在活動時自信地表達。
·與她們簡單交流,共同謀劃,幫助她們準備觀點或素材,并在活動恰當的時機引出這些材料。
4.小紙條
案例 三段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開始,組長發給每位組員一份未完成的方案——教學活動“我要上小學”,包括活動名稱和已擬好的教學目標,看來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完成這個活動方案的設計。組長告訴大家,今天的活動分為三個段落,一是大家先討論,進行活動指導部分的設計,完成后觀摩已經事先完成設計的一位教師的教學現場演繹,然后再進行對照,完善方案。
看完活動后開始討論,大家的目光注視著組里的一位中年教師和一位青年教師,看來她們倆是平時大家公認的“發言人”。組長卻不著急讓大家發言,而是給每個人發了一張小紙條,說:“請把你的觀點寫在紙條上,等會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共有幾種方案?哪些老師的想法是一致的?”這下,每個人都思考起來,有埋頭書寫的,有兩人悄聲議論的。
板上粘貼上了各色紙條,剛完成的教師認真讀著紙條上的內容,尋找著自己的“同盟軍”,有的紙條聚在一起,表示“英雄所見略同”;有一張單獨在一邊,表示“有獨特見解”,這是張老師寫的,她平時不太主動發表意見。組長說:“瞧,我們每個人都很有想法,請張老師先來談談她的方案”。張老師站了起來,看來還挺自信。
在教研活動中,適時使用書面表達方式即“小紙條”能改變慣常的“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獨立思考,不等待、不依賴,同時“發言人”也不貿然表態,避免了對同伴產生影響,去除了權威,給了大家更多思考的空問。尤其是對不太善于主動表達的這部分教師來說,“小紙條”更是一種溫柔的鞭策,優點在于:
·重視每一位教師的觀點、想法。每個人在展示板上都有一席之地,使大家更自信,更樂意參與。
·充分思考,做好準備。思考與準備使大家克服了即時表達的障礙,不太習慣發言的張老師經過準備也胸有成竹了。
·主動關注同伴觀點。教師們更重視來自同伴的信息,也看到了自己對同伴的幫助與貢獻。
“小紙條”讓更多的教師樂意參與研討活動,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教研的內涵,提升了教研的效率。
(三)甄別無碰撞和偽碰撞,破平衡,展開真實研究
教研活動的意義在于利用教師資源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其核心是“研”,是每位教師攜帶著各自在課堂教學中的感受和經驗與同伴進行反復地切磋、磨合和辯論,或尋求共鳴,或聆聽異議,或直面質疑,或領受贊語。在這個過程中,觀點不斷明晰,方法逐漸調整,經驗得以累積,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這依賴于組室內每一成員的全情投入和不吝付出,并具有追求真理、不計得失的學術精神。但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趨同、附和與贊成,較少會有人對別人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更鮮見組長組織大家就某個問題展開觀點的碰撞、案例的辨析、語言的交鋒,即整個活動會出現“無碰撞”現象,“研”的意味不足;有些活動也表現出熱烈的氣氛,也有爭搶發言、各抒己見的現象,但仔細甄別,有時僅僅是一些問題、觀點的羅列,并未產生交集,各人只講自己的觀點,未從同伴的觀點中獲取信息,屬于“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公和婆說的不是同一個理,這個理自然也講不清了。即使研討的是同一個問題,由于組長未能理清這些信息之間的關系,或無意將它們聯系在一起,結果形成了“平行線”,沒有交叉點,產生不了真正的碰撞,這可稱為“偽碰撞”。其原因在于:
·思維方式趨同:大多數教師長期在相同的環境中工作,在教育理念、課程精神、教學策略等方面接受的是相同的信息和要求,逐漸出現了思維的同質化,自然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比較相似。
·傳統文化影響:受我國文化重和諧、重人情、講中庸等觀念的影響,邏輯、辯論等概念在基本是女性人群的幼兒教師中較少得到重視與運用。
·研討方法單一或組長不能有效編織信息之間的關系,便不能引發真正的互動。
案例 頭腦風暴——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
一次教研活動的題目是“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凸顯繪本的積極意義”,教師們自由組成了三個小組,各自討論,大家爭著發言,并很快有了結果,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組織者:看來大家都準備好了,都有話要說,哪個組先來?
三個組的代表都爭先恐后舉手,一場頭腦風暴即將開始。
A組代表:我們的觀點是——放大、強化繪本第二部分內容,這里有許多細節都能充分反映繪本的主題,我們的設想是……(表述具體的設計方案:如何補充內容,運用一些新的生動的教學形式等。)
B組代表:我們認為繪本的結尾部分最能體現出主題思想,因此我們準備刪除、縮減其他篇幅,注重突出這個環節,我們也有了具體的設計方案,請我們組的小李老師、小王老師來演示一下。
(小李、小王生動地講解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C組代表: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的方案是…
(每個組的講述都引來掌聲一片。)
組織者:剛才各個組的討論都非常熱烈。大家都搶著發言,積極性很高。每個組都有自己的想法,觀點鮮明、表述清晰,給大家很多啟發,也給了我們很多思考。謝謝大家。
那么,如何引導教師開展真研討呢?
1.點擊其一
案例 與其瀏覽,不如點擊
小班教研組有六名教師,除組長外,都是五年教齡以下的青年教師,其中有兩名第一年的新教師,稱為“一年級生“?;顒娱_始了,組長詢問到:“我們都是青年教師,一日活動組織過程中哪個環節最難把握呢?
組員們紛紛發言求助:
甲:我覺得是“自由活動”環節,孩子很難管。
乙:我最怕放學。家長來了孩子很興奮,當著家長的面我又不方便批評孩子,很為難。
丙:我覺得最難的是在集體活動中把握孩子的注意力一節課我會停下來好幾次進行組織
?。赫砦锲芬埠苈闊?,孩子們總忍不住去玩放在周圍很難集中,而每次做好游戲,又做不到物歸原處。
組長:問題不少,哪個是大家一致都覺得困難的?我們先來解決。
丙:乙和丁所提到的“放學”和“整理物品”的問題,我以前也碰到過。我用過一些方法,效果還不錯,可以教你們。 (注:丙是組內的“高年級生”)
經過簡短匯總,大家一致認為甲和丙提到的是大家都存在的問題,需要充分研討。
組長:今天我們就先討論“自由活動”吧。你是怎樣組織自由活動的?
甲:我鼓勵孩子們自由結伴、自由選擇玩具。但要求他們坐著玩,不能隨意走動。
乙:如果他要離開呢?他想去照顧一下動植物、換換玩伴呢?
甲:一般我是不同意的。
組長:“自由活動”不是應該讓孩子充分自由的嗎?
丙:對,我覺得老師管得太多了,孩子一點都不自由。
乙:但是我理解甲,我也是這樣管的。“自由活動”時最容易起糾紛。
丁:我覺得自由活動時孩子并不開心,我也很累。
組長:大家都覺得“自由活動”很麻煩,那是不是應該取消“自由活動”呢?它對孩子有什么意義?怎樣處理“自由”與“安全“的關系呢?
組員們紛紛舉出實踐案例,闡述著自己對幼兒發展的理解,嘗試著尋找引導幼兒“自由活動“的方法,有對別人方案的否定,也有得到大家肯定后的欣喜。
研討中,組員涉及的信息多而散,有較大的隨意性、直覺性,像案例中的新教師組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有的是個性化問題,有的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如同伴幫助),有的則是目前尚不能解決的。組長應冷靜處理,引導話題聚焦在某一個關鍵點上,拒絕從頭到腳、有始有終、大而全的處理方式。可以試一試這樣做:
·瀏覽:組長可帶領組員全面了解一下當下的需要,羅列大家的觀點和想法。
·點擊:果斷切入共性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集中研討。
如案例中大家都對“自由活動”這個話題感興趣,組長就順勢引出觀點“你是怎樣組織的”,并引導大家傾聽、了解同伴的想法,提出評價意見,從而形成觀點和思想的正面碰撞:“要自由還是要安全”;當組員中出現不同觀點、意見相左時,組長應及時敏感地捕捉到,并將其明確地提煉出來并放大,如案例中組長故意用“取消自由活動”的提法引起大家的關注,讓大家就這個問題充分表述、爭個明白,達到研討的目的。
2.無事生非
組長應敏感地發現和捕捉研討中的信息,引導組員針對不明確、不相同、不同意的觀點進行充分研討,以求解決價值觀、方法論的種種問題,所謂“真理愈辯愈明”。除此以外,還可轉換視角和態度,有意設置障礙,制造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大家對某一問題的關注和爭辯,即運用“無事生非”的方法,推動碰撞??梢栽囈辉囘@樣做:
·當組員們對某些問題都缺乏警醒時,組長可強勢出擊,形成中流砥柱般的效果,如組員們正紛紛肯定“今天楊老師的一節教學活動進行得很‘順’時,組長立即提出“‘順’說明了什么問題?‘順’就是一節好課嗎?我們是否應該單純追求‘順’?”這猶如當頭棒喝,給大家提供了看問題的新的角度和思路,使研討一下子精彩、激烈起來。
·當組員們在研討中逐漸達成共識時,組長可站在相反角度, “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反對意見,“為什么不可以那樣想呢?”“難道這是唯一的做法嗎?”“我不同意!”激起大家的斗志,“群起而攻之”。
組長通過扮演“反面角色”,以少數抵群體,激勵組員的表達積極性,引導她們更辨證、全面地思考問題,挖掘教育行為背后的意義,提高研討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3.設計兩難問題
所謂“教無定法”,教育中存在著許多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在不同背景中、在不同情境下、在不同的人看來其現象和結果是不同的,即有著“兩難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反映出教育的復雜性、藝術性,對這些問題的研討能調動起教師們尤其是較有經驗的教師的綜合專業素養,激發出她們的潛力,成為她們尋求專業進步的內驅動力。因此,組長應努力提煉、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兩難問題,組織大家深入地分析、解剖,在對兩難問題進行“向左轉,向右轉”的斟酌、徘徊、琢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教研活動真正體現出“研”的特質。
案例 我該“支持”還是“阻止”
今天的教研活動,組長安排傅老師講了一個故事:大班的佳佳和鳴鳴玩的是“接水管”游戲,他們的水管要穿過二樓的整個大廳,從好幾個游戲組的門口經過,于是總是有人不小心把水管踢斷。第三次游戲時,他們決定從二樓的樓梯上往下接,繞過一樓整個大廳從另一邊的樓梯接上來,他們為自己的這個新想法感到很得意、很興奮。
講完故事,傅老師也帶來了問題:一方面,我十分贊賞孩子們的大膽創新,另一方面我也為他們的游戲結果擔憂,我該“支持”還是“阻止”?
一時間,組員們分成兩含陣營,有表示“應堅決支持,積極鼓勵”的正方,也有“贊賞態度,阻止行為”的反方。爭論十分激烈:
正方:當然應該支持,這是多么可貴的創新行為,應該大大地鼓勵,教師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反方:他們會成功嗎?這個比原先的方案更難實現,結果肯定是失敗,這對孩子是個打擊,他們現在需要的是成功的體驗。
正方:哪怕再一次失敗,也應該讓他們親身經歷,在操作中體驗、獲得經驗更有意義,這就是學習。
反方:體驗與學習當然重要,但盲目地反復試錯真的對孩子有益嗎?難道我們不能給予孩子一些方法的指導嗎?
正方:現在是介入的最好時機嗎?我們的“阻止”一定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他們正在為自己的新想法高興呢。
反方:如果“支持”他們,還有很多困難,如材料不足、時間不夠、孩子不在教師視線內不安全,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組長:當孩子的需求與教育的需求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如何取舍?如果是支持,該怎樣支持?如果是阻止,又該如何制止呢?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四)防止交流隨意性,重梳理,凸顯關鍵信息
我們在交流互動中時常會出現離題的現象,使原定的研究話題如斷線的風箏,漸行漸遠,了無痕跡。表現在:
·當交流中出現一些大家常見的、熟悉的內容時,很容易引起教師們的共鳴,不管是否與主題相關,大家反響熱烈,一哄而上,往往會給予無限的擴展和放大,于是,跟著感覺越走越遠了。
·某些組員縱橫展開,話題由此及彼,一騎絕塵而去,暮然回首,已離題甚遠。
·有時突然有組員“打橫炮”,插入一些新信息,甚至一個牢騷、一句批判也會瞬間帶走話題。
在很多情境中,教師們的研討是感性的,甚至是隨意性的,組長能否及時介入,扭住主要目標,并適時進行理性梳理,從一堆亂麻中理出關鍵信息,把握研究方向呢?組長是否會對時時出現的“開無軌電車”現象感到焦慮而束手無策呢?是否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奈?
在研討過程中,組長的及時有意梳理很重要,它既能引導整個組室的研究方向,使當下的研討更直接、更有效,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能逐漸改變大家的思維方式,如思考問題的邏輯性、縝密性,增強理性思維。那么,組長應該如何梳理信息,把握研究方向呢?
1.回收問題
研討有真題,真題就需真研究,組長應增強意識,努力做到真解決??梢栽囈辉囘@樣做:
·在拋出問題后,組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大家圍繞問題展開研討,然后針對母題做結論,有問必有答。
·當出現離題現象時,組長應學會拒絕和排除,以“你說的內答不屬于今天的研究范疇”、“如果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下次我們可組織專題研究”等來概括結束,將大家的注意力引回到原問題。
·如有人從原點出發,由某條支路走向縱深,出現“回不來”現象時,組長可果斷叫停,如同錄音機“倒帶”,直接回到原點再捋順思路。
當然,如生成的問題與當下的研究相關,并引起大部分組員興趣,組長也可適度調整目標,回應大家。
2.由繁入簡
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的表達往往是較隨性、松散的,有時信步游韁地講述一大堆素材、案例、感受和體會,而其觀點卻并不突出,令聽者摸不著頭腦。這時,組長就應該幫助她們進行梳理,使她們各自的觀點凸顯出來,同時剪除一些無關的枝枝葉葉,使觀點更鮮明,節奏更流暢,研討更集中??梢栽囈辉囘@樣做:
·“請先亮觀點!”組長可要求組員在發言時首先亮觀點、表態度,如“我認為教師應積極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我同意劉老師的意見”等,然后再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闡述,舉例說明。
·“請用一句話概括!”在組員發言后,組長可提示組員再用一句話將自己剛才所講的內容進行濃縮,以突出最關鍵的信息,便于大家理解。
·“她的意思是……”有組員發言后,組長可引導其他教師對她講的內容進行概括、銜接,增強互相之間的理解,同時也加快互動頻率。
當然,組長也需要經常性地對組員的發言進行提煉、概括,如用一個詞語、一句話來評價一大段材料,刪繁就簡,也可用“李老師和張老師的意見完全相反”等來銜接信息,凸顯素材的相互關系,引發有效互動。
?。ㄎ澹┚杞Y果泛化,強驅動,回歸課堂實踐
每一次教研活動都有研討話題,也都有研討過程,但大部分活動卻都沒有研討結果,或結果很含糊,不明確,即結果泛化。沒有明確的結果,也就不能以此為依據在課堂中有目的地實踐、驗證,這樣“教”與“研”便出現了斷裂,教研沒有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支持和推進課堂教學,變成了“教歸教,研歸研”了。這也許是導致部分教師對教研活動缺乏熱心、信心的原因,因為她們并未從教研活動中直接獲得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原因大致有:
·組長目標意識不強,對教研的應用功能重視不足,未能很好把握“教”與“研”的關系。
·研討有時沒有順利找到期望中的答案,需要持續研究,即處在“未完成態”,研討便自然沒有了結果。
·研討內容具有多解,或存在不同觀點,而非指向“標準”、“唯一”答案,組長很難梳理、提升,便只能任其自然,不了了之了。
其實,每一次教研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也應有研究結果,這個結果直接與課堂教學相連接,或回到實踐中驗證,或調整實踐的方向,或直接指導教師的教育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教研的直接動力,而教研借助課堂才能真正實現價值。當然,教研的結果決不是指一種單一的形態,它可能包括:
·由問題出發尋找到的明確答案,從而形成自然的結論。
·問題還未得到真正解決,但已尋找到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方法和角度。
·問題本身呈現出兩難傾向,或存在多元的答案。
這些現象都應視作研討的良性結果,組長應在研討結束時進行提煉,以引起大家的關注,并鼓勵大家帶著這些結論到課堂中二次實踐,尋求答案。
那么,組長們在面臨這種種現象時,應如何提煉和呈現研討的結果呢?
1.直接驅動
有一部分教研活動,組長通過組織同伴互動交流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癥結,順利形成明確結論。如:
·經驗類:與教師擁有的原有經驗相關。教齡較短、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所遇到的與基本經驗相關的問題,通過同伴互助容易找到答案,產生的研討效果較顯著。如:孩子搶玩具怎么辦?孩子為什么對新玩具不感興趣?
·空缺類:過去研究的空白點、從未關注過的、相對較簡單的問題。如:如何激發幼兒擔任護綠員、照料自然角的興趣;怎么引導大班幼兒準時來園等。
·驗證類:問題的答案是公認的、顯而易見的,教師間較容易達成共識,但需要進一步理解、產生行動的動力。
如:怎么理解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如何篩選和解讀繪本教材。
當研究有顯性結論時,組長應“明明白白告訴你”,設法引起組員對結論的重視,并引發其行動的愿望,以研究成果直接驅動教師的教育行為,凸顯教研的意義。
2.羅列提煉
案例 怎樣組織一次成功的區角交流共享——問題驅動
組長:你覺得一次成功的區角交流共享應該具有什么特點?
組員甲:我覺得孩子都樂意織極參與,表達表現踴躍,說明老師組織的交流是成功的。
組員乙: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信息。
組員丙:老師能從當下的活動中汲取信息,即時處理生成的問題。
組員丁:能激發幼兒下一次活動的愿望,引發幼兒新的探索活動。
······
組長:大家講了很多觀點,一共有七點,包括……聽起來都有道理,這些都能做糾當然很完美。如果要找個突破口呢,你覺得哪些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目前能做到的?請把它們排一排序。如果讓你選一條你認為最重要的,你會選什么?
······
組長:大家的選擇不完全一樣??磥砻總€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在根據自己的薄弱環節尋找主攻方向。我們先分別在各自班級里試一試,看看通過努力能否攻克自己的弱點。
兩周后,我們再繼續這個話題的討論,相信到時大家會有新的感悟。
案例中呈現的是一個較開放的問題,其答案是多解的,對每個教師來說也是較個性化的。同時,研討正處于過程中,不可能也不必要立即產生答案性結論,但組長依然應該將大家的觀點、葸見一一羅列,并以自己的專業素養提煉出關鍵信息,如案例中的組長用排序的方法引導大家找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那一點”,這種歸納與總結就是結論,旨在幫助大家了解教育的復雜性和深刻性。而這種多解的答案連同未解決的問題最易激發起大家實踐探索的愿望。因此案例中組長以“不完全一樣”突出問題的多樣性,以問題驅動,推進“教’’與“研”的銜接。
3.求助他人
在教研活動中,可能存在著一些我們急需解決卻無法解決的問題,面臨這樣的情況,組長可能很難歸納提煉,交代結果,例如:
·復雜的問題: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靈活性,沒有把握做出正確的結論。如“在集體教學中,如何使自己的提問更有效?”
·兩難的問題:面臨兩難問題,組長受到自身思維方式、價值觀的限制,難以關照全局,把握不了研討的結論。如“在某個背景下,當教育的需求與幼兒的需求發生矛盾時,該如何處理?”
·不熟悉的問題:組長受知識結構或經驗、信息的局限,而找不到答案。如從未對幼兒運動領域進行過研究的組室開始研究“我園該如何合理設置運動項目、合理規劃運動空間以利于不同年齡幼兒運動能力的提高?”
面對這些問題,組長想要做出歸納、提升以至提出研討結論可能有些勉為其難,那么,組長可借助其他一些途徑,借力作結論:
·拋給組員:讓組員共同梳理,依靠群體的力量逐漸接近答案。如兩難問題可由不同觀點的教師來解答。
·求助專家:請相關專家來組室進行指導,借助專家的高瞻遠矚給大家以啟發。如可請有研究經驗的老師參與運動領域問題的討論。
·留下空白:在教研現場,當組長和組員均不能理清思路,專家也未到位時,組長確實無結論可下,可明確告知組員,留下空白,再去學習思考,留待下次再交“作業”。
當我們遭遇困難時,我們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操作提示
◆怎么說好教研活動的第一句話
開場白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一下子集中大家的注意力;也可略帶神秘,引起大家對話題的猜測和關注;而組長如能以音樂、品茶等生活情節營造出開場情境,便能使活動在更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進行。
◆研討結束后,組長還能做什么
組長可安排簡單儀式,如分發小獎品,獎品越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越有戲劇效果;也可用幽默的方式點評組員,如說甲象“阿慶嫂,說話滴水不漏”、乙是“墻頭草,左右搖擺”,或分封“小辣椒”、 “超女”等,使大家感受到同伴親熱無間的愉悅,使研討中的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瞬間消散,能很好地緩解壓力。
◆當有新成員來到時
新成員來到組室,免不了會緊張、焦慮,組長可鼓勵大家為她取一個戲謔的“雅號”,如害羞的叫“嬌嬌”,膚白的叫“奶寶寶”,一下子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新成員感受到新集體的寬松和容納。
分享角 對教研組長“教研準備”的新認識
隨著園本研修不斷深人,大家越來越關注到教研組的核心人物——教研組長在研修過程中的重要性。但組長們在為教研活動做準備的時候,仍存在許多觀念和行為上的誤區和偏差,如:
1.表象化
組長在教研準備中線條粗放、浮于表面,重形式、輕研討內容,尤其對教師原有經驗和基礎缺乏解讀和分析,對教研的主要問題缺乏細致設計,導致現場研討主線不清晰、重點不突出、提問不明了。
2.拼盆化
教研活動往往呈現“拿來主義”,組長的教研準備變成了“專家小抄”、“網絡拼盆”,脫離本組教師的實際需求和經驗水平,造成教研現場組長一言堂,組員被動聽;話題距離遠,組員無共鳴;問題虛假空,組員不積極。
3.功利化
組長往往較關注活動結果,重視現場的“專業孵化”,而忽視人文關懷;重視技能技巧的獲得,忽視教育觀念、職業精神、團隊文化的滲透,造成教研氛圍嚴謹有余、溫情不夠、急功近利、后勁不足。
我們認為:作為教研組長,應提高對教研準備的認識,掌握教研準備的要點和方法,以此來保障教研的有效性。
一、備什么?——教研準備的要點解讀
(一)關注經驗,備問題
組長應選擇來源于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問題,鏈接教師的實踐情境來導入問題,設計由易到難,由具體到規律,由特殊到一般,由情境到總結遞進式的問題鏈來幫助教師逐一解決問題。讓這些具體的問題情境點燃教師的激情,引導問題的深入,引發教師的思考;可通過“橫向拓展,縱向開掘”來細化問題,橫向拓展就是拓展問題的廣度,由此及彼,拓展研究思路;縱向開掘就是開掘問題的深度,由淺入深,將問題展開成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絡。例如通過“能不能切入一個點來談談”的提示,組長一下子將問題引向深處;“你們覺得是這樣,孩子們會怎樣覺得?”又將教研視角從教師轉向孩子。
(二)關注過程,備形式
組長應積極創設新的活動形式,以引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我們設計了問題研討、專家問診、信息發布、新教師一刻、三段式交流等多種形式,在教研現場受到了教師們的熱烈歡迎,研討氣氛非常熱烈;而面對不同的群體,我們也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例如面對新教師群體,我們會選擇片段摘錄、情景模擬、現場再現等生動的教研形式,幫助年輕教師直觀感受,親臨體驗,助推新教師參加學習和研修的積極性;而面對成熟教師群體時,我們則采用了頭腦風暴、組隊辯論、主持問答等方法,創造了生動、輕松、平等的對話環境。
(二)關注氛圍,備情感
組長在教研準備中也應關注教師的情感需要與體驗,重視形成積極的團隊教研文化。有時我們會準備“心靈雞湯”,讓組員們在情緒宣泄、對話交流中抒發情感,解除壓力;有時我們會準備“問題版塊”,讓組員們在曬問題、拋問題、解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團隊的智慧,體會情感的支撐;有時以一則情境故事的方式引起研討,有時也會刻意地創設一些結對聯動、帶教組合、小組頭腦風暴等形式,推動組員間的情感交融。
二、如何備?——教研準備的小策略
策略一:搜索
搜索是指組長在教研前期,圍繞教研要點,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與收集情報,建立資料庫的一種教研準備策略,它是為教研現場搭建豐富且專業的資源庫后臺。組長搜索一般包括信息收集與信息加工兩個階段。
收集信息時,組長要注重廣角度、多渠道、有重點地汲取信息。例如網上沖浪、閱讀專業書籍、尋訪名師博客、“跨界式”信息捕捉等。收集信息后,組長更要注重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重組。如通過主題分類、要點摘錄、多方意見綜合平臺、專家錦囊、關鍵理論界定,有目的、有側重、有高度地引領教師。
策略二:訪談
組長通過與組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加深對組員各方面了解以獲取信息資料的一種教研準備方法,它可以近距離、生動地捕捉到組員的經驗背景、問題需求,為教研問題的設計和診斷提供線索和基礎,凸顯了針對性的人文關懷。
策略三:組長準備會
組長準備會是指教研組長協同其他組長、行政或者專家以小組形式共同預備教研的一種準備策略。這種策略既為組長們建立了互助的學習共同體模式,也為組長的成長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系統。
策略四:教研預案
教研預案是指組長在教研前,預先對本次教研活動的開展過程進行具體設計的方案。與以前的計劃相比,個例預案更注重將階段目標落實到每一次過程中,對組長的指導、對組員的推進變得更具體、更實在,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事實上,精彩不是可以預定的蛋糕,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它可以被期待。因此把教研準備做好,就是精彩教研的開始。
?。ㄗ髡?顧偉毅)
教研活動預案:游戲這點事
研修目標:
1.以一條指標為例研讀“游戲活動”的評價標準,對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2.遷移此次研修經驗,倡導教師常用并善于用評價指標來衡量自身的教育行為
研修準備:
1.前期積累:保教主任對教師宣講過專家對于該文本的介紹,人手一冊《評價指南》,要求教師進行自學。提前預告本次專題活動的內容并自主準備
2.資源材料:交互式電子白板相關技術支持,游戲片斷錄像
研修流程:
1.讀指標,分析與理解
核心話題:看了這條指標,說說你自己的理解
指標——能恰當地介入游戲,并予以支持、幫助和回應
(提寬泛的問題,旨在給予教師各抒己見的機會,從字面上闡述對指標的理解)
2.看錄像,捕捉與判斷
觀看游戲錄像
核心話題一:捕捉分析視頻中教師介入的時機是否恰當,并闡析理由。
核心話題二:分析教師在介入游戲的過程中的支持、幫助和回應的行為。
(浦東新區冰場田幼兒園提供)
以上內容摘錄于《如何當好教研組長》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