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華 孫麗萍
“小學化”傾向讓幼兒教師談虎色變,甚至畏懼提及“學習”“技能訓練”等相關的敏感性詞匯。然而《指南》中也一再強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
由于現在的區域活動強調生態化,具有開放性、對話性等特點,幼兒游戲活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無目的自由快速流動、超“熱門”區域、“冷門”區域等現象。我們也發現,如果教師沒有任何觀察和介入,任由孩子自由游戲,部分幼兒的游戲會很長時間處于一種低水平簡單重復操作的循環中;同時,許多孩子表現出逃避困難、缺乏探究欲望以及心浮氣躁的不良學習品質特征。因此,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提供物質、技術、經驗支持,幫助孩子在游戲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準備與計劃促進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
支架式的經驗和工具支撐幼兒運用科學方法。
首先,給予幼兒充分適宜的個體經驗支持。尤其是小班幼兒認知對行動有直接依賴性,他們的認識活動非常具體,只能理解具體的事情,不會做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做直接的推理。而游戲也來源于生活,幼兒只有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才能更好地參與游戲。例如:小班的幼兒年齡較小,知識經驗不足,非常畏懼操作性強的區域,常常是繞道而走,因此教師應幫助幼兒豐富經驗。這經驗應該包括常見工具的使用、操作方式的多樣性(包括:撕、卷、揉、搓、壓、貼、粘、夾等)、制作對象的鮮明特征等。中大班幼兒能力逐漸增強,可以增加一些工具使用方面的經驗積累,例如:剪、擰等;同時,還要注重對幼兒經驗面的延伸與拓展,空間、速度、沉浮等科普知識的普及。
其次,給予幼兒充分適宜的材料支持。為什么有些區域老被“爭搶”,另外一些區域卻總是很“冷清”?這與投放的材料是否滿足孩子“可操作”“可互動”“有樂趣”的需求有密切關系,因此材料的投放要符合:第一,安全、可操作;第二,材料種類適宜、有層次、數量充足;第三,材料特征差異明顯、易感知;第四,材料的環保性和多次利用性。
再其次,充分適宜的工具支持。這里的工具既應該有操作工具,也應該有學習參考工具,例如:靜態圖片類工具書、動畫電腦多媒體等,讓孩子能夠動手有支持,動腦也有支持。
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從制訂個體游戲計劃開始。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品質第一步就是養成良好的制訂計劃的習慣。許多孩子選擇游戲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是別人玩什么,我就玩什么,自己接觸后又發現沒興趣,于是不停地去交換游戲項目,始終確定不了自己的目的。
事實上,幼兒區域游戲是應該有目標的,但它具有隱形、長存、特別化的特點,因此目標在探索的過程中要容許實際結果和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引導孩子制訂個人游戲計劃,并根據計劃去執行自己的游戲。計劃可以是延續性的,也可以是生成性的,但是要讓孩子根據自己“最想干的事”去制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步指導幼兒:
第一,幫助幼兒明確各區角的名稱、內容、材料擺放的位置、區域規則;第二,引導幼兒在游戲前問問自己“我今天最想干什么”(生成性的),“我昨天還有什么沒完成”(延續性),制訂出兩個區域方案以供備選。尤其延續性計劃的制訂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學習意志品質;第三,隨身攜帶記錄本和筆,將一日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本對幼兒游戲的意義非常大:日記的最初模型,幫助孩子養成記錄的好習慣;能幫孩子將思路和構想從腦海中的“想”轉變成畫面,這是思維到實踐的飛躍;能幫孩子養成科學嚴謹的做事態度,成為一個有邏輯的人,同時記錄下來的東西也便于自己查閱和與同伴交流互動。
自主制訂區域游戲學習規則
個體幼兒有了計劃,但在班級區域學習間還是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例如:許多人同時擠進一個區域如何抉擇?如果采用簡單的方式如“剪刀、石頭、布”游戲、或者“謙讓、禮讓”的道德鼓勵,實際上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些孩子的“讓”是被迫的,甚至有點“道德綁架”的感覺。
如何給孩子們一個相對民主、自主的方式呢?讓他們心甘情愿又長期遵守呢?于是孩子們充分發揮學習創造性,“延續式”加“排位輪動式”的班級調控方案就這樣產生了。
首先,明確每個區域可容納的人數,孩子們自己制訂區域明示牌,張貼在該區域醒目的位置,以供對比;接著,“延續式”選擇,即個別上次區域計劃中未完成的作品還需要繼續挑戰完成的先行進區域;之后,“排位輪動式”選擇,例如:本班40名幼兒在集體活動時分成5排,每排8人,第一天從第一排開始自主選擇區域,第一排完成后,接著第二排、第三排直至第五排結束;第二天便從第二排開始,接著第三排、第四排直至第一排結束……依次循環,如此一來,每個孩子都有優先選擇的權利,同時如果面對某區域“人數已滿”時,可以啟用自己的備選區域計劃。
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的“三求助”方案
幼兒園老師常常會說:“寶貝們,遇到困難要找老師幫忙。”孩子在成人的這種教育思維影響下會越發地依賴他人。我們給孩子的指導意見是“三求助”:最牛的是求助自己,相信自己,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自信,指導孩子通過自己的眼、腦、手去查閱書籍、大膽聯想、大膽嘗試去發現解決問題;第二是求助同伴,鼓勵孩子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先找身邊的朋友,和同齡人一起去解決問題,發揮同伴的影響力,也學會合作學習;最后才是求助老師。“三求助”幫助幼兒漸漸在游戲中學會采用目的學習、獨立自主探索的問題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也端正了學習態度,知道了擔當,敢于獨立面對游戲中的困難。
“未完工”標示牌跨越隔閡保證游戲連續性。
通常每次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都會及時整理區域,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可與此同時,有些孩子也有可能沒有玩得盡興,看著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就被推翻,很多寶寶顯得特別沮喪。我們的區域游戲過程中,如果孩子想保留自己的作品可以設計一個“未完工”標示牌,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標志“×”等。有了這個標志牌,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未完成的作品被破壞,下次可以接著進行,保證了孩子區域游戲時空上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責任意識更強了,知道要善始善終完成任務,在不斷的堅持中,學習能力和技能也進一步提升了。
合理區分積極性串區域與消極性串區域。
我們要鼓勵幼兒為了區域游戲更加豐富順利地開展而進行的富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積極互動,例如:美術角的小朋友制作的成品可以放置到超市去買賣,也可以提供給表演角的小朋友做表演道具;科學區的小朋友也可以隨時到資源箱、建構區去尋找自己需要的實驗材料;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也可以去邀請自己信任的朋友來協助自己等等。對于孩子出于游戲需要而進行的走動與交流,老師要給予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學會觀察,是否出現無目的的秩序混亂,幼兒有哪些無序狀態,分析原因是與客觀游戲條件有關,還是與主觀幼兒意志品質、學習興趣、態度、方式或者能力有關,幫助幼兒獲得有效支持以改變無序無目的的區域游戲狀態,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例如:某幼兒總喜歡不停更換區域,而每個區域都無法持續超過5分鐘……發現這個特點后,結合該幼兒日常行為特征及家長反饋的消息,家園配合找到了一個非常密切的結合點——幫助該幼兒學會專注地進行活動。
正像《指南》所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因此,一線教師要正視幼兒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改進策略,幫助孩子建立終身學習與發展都非常需要的積極態度和行為傾向。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