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處在一個焦慮當中,覺得自己為孩子做多了也不是,做少了也不是。猶猶豫豫中,孩子在父母給他設定的“殼子”里,失去了獨立意識。孩子長久地戴著一種符合我們要求的假面生活,可是被壓抑的靈魂不能一直沉默,當有一天爆發出來的時候,我們或者孩子能否承受那樣的后果呢?
在那篇文章下面,一個名字為“怪獸”的家長的留言打動了我,貼出來分享給大家:我從小就是被家長嘴中“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做這些有什么用”、“一切都是為了你,因為生你都沒評上先進”等等,逐漸磨成沒主見的人,一直生活在負罪感中,同時也迷失了自己。我過去的人生已然無法修復,我會引導自己的孩子做個有主見的人,不想她重走我的老路。
要為自己活,不為別人。
前幾天,想必大家都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新聞。
講的是一位乖乖女,她看似聰明、刻苦又聽話,卻雇了3個人在夜間潛入她家,殺害自己的父母。
案件在經過4年的調查,10個月的審理,才真相大白。挖掘女孩謀殺父母的原因,更是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女孩詹妮弗4歲就開始學習鋼琴、花樣滑冰,獲獎無數。中學后成績下降,怕被父母責罵,偽造成績單,之后數學成績不好沒能考上大學,還是害怕父母失望,繼續向其撒謊,偽造筆記,做零工,直到被父母發現。發現后,父母對她更加嚴厲的管控,那時詹妮弗已經22歲了,她被沒收手機電腦,被強制與男友斷絕來往,一切行蹤也都被父母監管。男友勸她獨立生活無效后,提出分手。這件事激起了詹妮弗對父母的殺心,而后與男友一起協商并促成了這起謀殺案。
這是一個被父母極盡控制的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希望滿足父母的期望卻又做不到時,她偽造出了一個優秀的乖乖女的形象,內心越來越分裂。最終,當她想做回自己,擁有自己,與虛構出來的乖乖女再見時,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去消滅那些脅迫她的期待,即自己的父母。
正如李雪所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說起這種“密不透風的控制”,其實成千上萬的家庭都在用這種最糟糕地方式教育著孩子。
我的表妹上高中,她的生活會隨著每一次的考試成績起起伏伏。我不常常回家,但一回家,必定能聽見親戚們念叨她近期的考試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進步時,大家都為她開心,退步時,連吃頓飯,休息一會兒也會被家人催促著去學習。
她的成績不再是她一個人的事,它牽動著一家人的神經。可想而知,她的內心一定是沉重的。
相反,前段時間,朋友S說起她讀書時的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現在回想起來,S都對父母充滿了感激。
S一直是班里數一數二的學生。小時候,爸爸工作常常調動,S也隨之換了好幾所學校。每一次,新的學校總比之前的學校更好。
爸爸提前給她打“預防針”:“我們馬上要去這所學校更厲害,里面的學生也更加優秀,雖然你現在是第一,但是去了新學校就未必了哦!”每次,S都不服氣:“我才不信!我一定還會是第一!”果然,到了新學校,她還是第一。
直到有次,換了一所省級重點學校,競爭非常激烈,一次期中考試下來,S落到了班里26名,都已進入中下游了。這成績給一貫驕傲的S狠狠的打擊。
回到家,爸爸問她成績如何。她不愿意說,只是含糊著:“不太好,別問了。”
什么?這要是擱別的家長這,還不得立馬逼迫孩子說出排名,然后再火速聯系老師,分析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
可這位爸爸就真的什么也沒問了。
第二次考試,依舊不太理想,她的成績只從班級26名躍到了20名。她垂頭喪氣地回到家,爸爸卻喜笑顏開,家里還有客人,爸爸就當著客人的面夸起S:“考的很好,相對于上一次有進步了!”
S非常詫異,她說自己當年頻頻考第一時爸爸都沒有這樣夸過她,卻在這一次小小的進步上真誠地鼓勵了她。還有,她才發現爸爸竟然知道自己上次的考試成績,卻一直不露聲色,沒有表現出任何擔心。
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爸爸對她的信任,也感謝爸爸給她了足夠的空間來安放她的自尊。
因為這樣的教育,她從來都是毫無壓力的學習,她知道學習很簡單,這次考砸了,把犯錯的知識點弄懂就行,她不求第一,只求比上一次更好。因為心態輕松,她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好,最終考入理想的大學。
可大多數父母根本想不通這點。在他們眼里,孩子沒有自控力,也沒有學習的內驅動力。我們都管成這樣了,他還是學習不好,那一定還是管的太松。
父母的“控制”由來已久。
他們追著孩子喂飯,認為若是不喂飯,孩子就會餓肚子;
他們督促孩子加衣,就算孩子覺得熱,他們也覺得孩子不知冷暖,別凍著了就好;
他們催促孩子快速刷牙洗臉,認為若是沒有他們的催促,孩子定會每天遲到;
他們的控制欲所及之處,孩子的能力都被成功地削弱。因為已經有人操心,自己就不用再去思考。最后,孩子只剩下空洞的精神傀儡。這就是最近我們常談到的——空心病。每個患上空心病的孩子都找不到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這就對了,因為他們從沒為自己活過啊。
說到這,父母一定好奇如何避免這種過度控制。
答案很簡單,當你想管控孩子時,捫心自問一句:“這到底是誰的事?”然后你會發現,吃飯、喝水、穿衣多少、寫作業、學習等等這些,通通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你不是孩子的保姆,孩子的管家,你最需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充分地信任、給予他們足夠的個人空間。生命是他們自己的體驗,就算撞上南墻,那未必不是一次絕好的經驗教訓的積累。
我們只需站在孩子身后,在他遇到困惑需要幫助時,真誠地與他分享:“媽媽/爸爸當年也有你這樣的困擾,那時候……。”
告訴他我們的體驗,而不是簡單地所謂“正確的”結論。少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便多一種可能。
凱叔問
哪些方面你會替孩子做主,哪些事您又會將決定權交給孩子?歡迎在留言里討論哦。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