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視幼兒的操作過程和個別差異,讓幼兒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例如:為提高幼兒利用分類排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投放了撲克牌,讓幼兒按數字大小對相同花色的撲克牌排序,通過仔細的觀察,發現操作的這組幼兒大部分把所有的撲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尋找,這樣又慢又雜亂。我激發性地向幼兒提問,我們先按花色歸類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幾位幼兒開始動手按花色歸類,然后試探著慢慢的排序,對能力差的幼兒,讓他們不考慮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給他們增加難度,讓他們也能按花色歸類再排序。盡管幼兒都會分類排序,但幼兒的操作水平存在明顯的差別,我并沒有急于干涉幼兒的操作方式,而是當大部分幼兒都操作后,在集體活動中以競賽的方式讓幼兒明顯看到不同方法所產生的速度差異。經過共同討論,幼兒認識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數字相同的歸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進行排序。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幼兒,我開始只為他們提供單種花色的撲克牌,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因此,我覺得只有重視活動的過程,才能發現幼兒不同的思維特點和個體差異,才能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設計系列化的操作材料,發展幼兒的應用能力。
在數與量的感知匹配過程中,我設計了送禮物的教具,在小籃中放著1至10圓點卡片和相應的各種五顏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兩個積木,三塊橡皮,四顆紐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們馬上采用了先歸類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數量展示又快又明顯。對物體數量的感知幼兒基本已會,但能否用記點子的方法把他們記下來,這對于幼兒來說又是一個難點。在歸類排序的活動后,再讓幼兒把小圓點記下來,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數量的感知。
第三,允許幼兒在操作中產生錯誤。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的,都在曲折中前進,那么幼兒在嘗試操作中也要允許出現錯誤,教師要認識到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它孕育著成功,從錯誤到成功的轉變過程,需要幼兒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說需要嘗試、嘗試再嘗試,一次次地去發現問題,然后通過教師引導再嘗試解決問題,堅持這種努力促進幼兒的發展。如:學習區別高矮時,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嘗試材料,比如高低不同的房子、瓶子、積木……把它們分別放在小盆內。開始,我讓幼兒在盆子里任意找兩樣東西比較高矮。通過教師引導說出是看出來的或是用重疊的方法比出來的。然后請幼兒拿出多個物體用排序的方法比較高矮。直到他們通過嘗試找到正確的方法和結果。
在操作中,有些幼兒會選擇那些不合適自己能力的,難度過大的材料。我也不急于進行干涉,以免挫傷幼兒的積極性,而是讓幼兒在擺弄中自我發現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當幼兒認識到了事情的難度,但他有能力解決時,我們就鼓勵他積極地思考,尋求解決的方法,發展自我學習的能力。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實踐中,孩子們對一些抽象的數理邏輯知識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的數學教育也更加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