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從一歲半到六歲在德國上幼兒園,對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我一直頗有感觸。
這里從幼兒園開始,提倡的就是寓教于樂,不偏重識字數學外語的教育。他們有專門針對幼兒園的統一的教學大綱。每學期請家長單獨面談,從各個方面對孩子做出評價,比如說語言能力、與別的孩子相處的能力、能數多少數了、對音樂的感覺如何等等,然后提出改進意見。在開家長大會的時候,老師提出一個觀念,玩耍等于學習。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已經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從尋找小伙伴,如何正確處理被同伴拒絕或遭到排斥,如何幾個孩子和平共處地玩好一個游戲等等開始,孩子們已經在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了。
他們教育的側重點不在認識多少字,或者能數多少數這些方面,而是全面地培養一個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從小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比如,幼兒園遵循先來后到的原則,一個玩具誰先拿到手,就歸誰玩,別的孩子要學會耐心等待,不能爭搶;比如,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打斷人家,要耐心地等待對方停下來的間隙才能問問題或插話;再比如,大冬天的時候,孩子們去戶外玩耍前,6歲的大孩子要幫助剛進幼兒園的三四歲的小孩子穿外套和鞋子,老師就坐在旁邊觀察和指導,并不動手幫忙,讓大孩子自己學會幫助小孩子。
在家長簽字同意的情況下,老師每天會拉個大木車,選擇一到兩個孩子去附近的超市為幼兒園買東西。學齡前孩子的活動是最多的,他們要去當地的醫院、消防隊、環保局、警察局、面包店參觀學習。這些地方,都有專人負責接待和講解,把這些小不點兒當作尊貴的客人一般,煞有介事。在醫院,醫生們給小孩子綁個繃帶什么的在手指或手臂上,消除他們對醫院的陌生感和害怕心理;在消防隊,孩子們可以登上消防車,跟那些義務的消防隊員們一起擺擺演習的樣子;在環保局,孩子們看著環保工人如何分揀收集來的可回收垃圾,他們不僅在幼兒園幫助老師處理可回收、不可回收、紙制品垃圾,回家還要監督爸爸媽媽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在面包店,孩子們系上圍裙,在專業面包師的指導下,學做各種糕點,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眾所周知,德國是汽車王國,但德國更是一個注重素質教育的國度,他們的交通法規教育,就是典型的“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的最后一個學期,所有學齡前兒童都要接受交通法規教育。這一天,孩子們像過節一樣,興奮得很,因為一位彬彬有禮的警察先生要來幼兒園教他們如何過馬路。在小孩子心目中,穿著制服的警察還是蠻神秘和威風的。在一位老師的陪伴下,一個班級的幾個學齡前兒童,在警察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了馬路上,于是一堂生動有趣的交通教育課開始了。我想,這樣的教育一定會給人一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開學的第一天,這位教孩子們過馬路的警察先生檢查工作來了。他在孩子們上學的路上轉來轉去,檢查這些神氣的新入學的小學生們,有沒有按照他教的規則過馬路。這是一件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其實,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情,每個孩子的安危都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
楊悅(定居德國,華裔作家,德國《華商報》專欄作家,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負責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