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研究 2014年09期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觀念的日益改變,我們逐步認識到環境不再被理解為“美化”“綠化”“兒童化”等外在的裝飾,也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手工勞動,更不再是盲目仿效他人的流行趨勢。《浙江省學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第十九條也指出:教師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需求以及教室空間布局等實際情況,在師幼互動中共創個性化班級小環境,使環境成為幼兒展示創意、與人交往、獲得認同的重要場所。
筆者認為,個性化環境是指有針對性的打破傳統的布置模式,根據幼兒的需求來實現,使班級布置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充分體現本班的個性特色。在有限的教室空間里挖掘無限的教育資源,使之成為孩子們的又一個樂園。
那如何創設個性化的環境呢?
一、打破傳統——滿足幼兒的需求興趣
陳鶴琴先生說過:“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環境是幼兒成長的搖藍,是幼兒的需要,是他們切身關心的事。環境布置只有通過幼兒的大腦和雙手,才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認識,也更加愛護。而以前我們總是在環境創設上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還舍不得更換,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靜態的多、動態的少等問題。雖然我們漸漸意識到了教師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布置過程不利于幼兒思維的發展,個性的培養,基本上不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因而使環境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要注意從觀念到行為,以及環境創設時滿足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這些元素,并在游戲中隨著幼兒的需要和興趣變化隨時增設和改變游戲角,讓幼兒在活動中有一個更好的交流機會,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發展其創造力。如在計算區,可放置圖形拼貼、套杯、數字火車等;在美工區的印染畫、棉簽畫、搖搖樂、泥工、手工等讓孩子大膽嘗試;科學區放置各種干果、各種調味品等,讓幼兒通過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玩一玩,從而自主探究神秘的世界。
二、體現特色——開啟幼兒的創意思維
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時間是變化的財富,然而時鐘拙劣的模仿,卻只有變化而毫無財富。”環境也一樣,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模仿別人的層面上,那將永遠不屬于自己。如果你善于在不同層面開拓創新,有自己個性的把握與設計,注重在微妙細節的變化與運用,那將引領時尚,成為佼佼者。因此我精心構思活動室的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讓每一處環境處處成為孩子求異創造表現的小天地。
(一)讓每一面墻會說話
如果一位老師的特長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那么有多少位孩子,就蘊藏著多少的資源。每位幼兒都有各自的特長或愛好,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作為環境創設的切入點,使每一面墻成為“會說話”的展示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挑戰自我,充分開發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因此,筆者準備了大量的制作材料:廢舊光盤、廢舊報紙、廢舊紙盒、廢舊瓶罐等,這些東西雖不能馬上吸引每個孩子的眼球,但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躍躍欲試。活動在新鮮、挑戰中進行,經過一番精心的制作,孩子們做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和一件件漂亮的東西。主題“變變變”是孩子們的參與創作成果,幼兒大膽采用廢舊光盤,裝飾制作成了形態各異的小動物,有螃蟹、貓、老虎、獅子、熊、兔子、大象、雞等等,全班幼兒作品的展示,激發了幼兒更強的創作欲望,幼兒參與表現能力日益見長。在幼兒創作與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既感受到了活動的樂趣,又學會了分享與交流。
主題為“手工坊”的作品架上,展示的全是幼兒的創意。雖沒經過精細的加工,但很多都是用廢舊報紙、掛歷紙制作的服裝、紙球,用可樂瓶、玻璃瓶等制作的樂器、瓶娃娃,以及用多種廢舊材料裝飾的鏡框等等,這些出自幼兒靈巧雙手的作品都透露著幾分幼兒思維的新、奇。幼兒在午餐后閑暇時既能欣賞、交流,又共同品嘗著成功的甜蜜。
(二)讓每一個角落會傳情、能啟智
現在有一些幼兒園已步入“家庭化的環境”,在環境創設上已考慮“人文”二字。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有家一樣的感覺,讓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由于對一切都很陌生,不太習慣在園入廁,常常憋尿。在班上配置了小馬桶后,孩子看見和家一樣的座便器,很新鮮,也愿意在園入廁了。而圖書角的地毯、靠墊讓幼兒有種在家看書的舒適。幼兒在游戲中通過交流,彼此增進了感情。
幼兒天生好奇,智力發展速度甚快。因此需要我們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為幼兒積極創造啟智的環境。如在建構角里提供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拼搭完成;或者根據主題活動的變化來搭建不一樣的內容,如在主題為“家鄉的橋”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來搭建各式各樣的橋。這些材料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發展均大有益處。孩子在活動中通過與材料的碰撞,提高了他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使孩子在活動中發展了智力。
三、挖掘資源——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
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成長與環境密不可分。幼兒園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創設一個個性張揚的環境:富有彈性和變化的環境才是最具個性、最與眾不同的環境。而我園地處農村,只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把各種資源有機的整合起來,這樣就能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我們要從兒童的眼光去發現、觀察、感覺,充分發揮農村資源條件的優勢,帶孩子走向社區、走向自然。
(一)充分挖掘農村的鄉土資源
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而大自然這所最好的課堂正是農村幼兒園獨有的優越條件。如在主題為“我們在春天里”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帶孩子們來到田野,放眼望去是彩色的世界:金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碧綠的麥苗、蜜蜂采花蜜、蝴蝶飛舞……踏青歸來,孩子們迫不及待將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于是墻就成為孩子們的經驗、想法、表現的空間;又如在金秋十月,組織幼兒去野外觀察秋天,讓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老師,通過采集各種樹葉、花瓣,組織幼兒一起來描畫、粘貼秋天的美景。這樣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充實了鄉土教材,又豐富了幼兒的生活,也使他們獲得了廣泛的知識。
(二)充分挖掘家長的教育資源
農村幼兒家長有的是種植能手,有的是養殖能手,有的是編織能手,還有的是修車能手。他們不同的知識水平和職業背景都為幼兒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來源。因此,可帶孩子去參觀他們的工作場所,看看他們的勞動,聽聽他們的介紹。還可以把家長請進幼兒園,走進課堂,向小朋友做生動、形象的講解,為幼兒創造自由地看、想、說的機會,讓幼兒在生活中感知、發現、捕捉新的信息。
空間是有限的,創意是無限的;教室是固定的,內容是流動的。教材是靈活的,感受是豐富的。個性化的環境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在各種活動中煥發著生動、美麗的光輝,同時也載著孩子進入智慧與理想的天堂。
(供稿/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