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_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_大象焦伊人久久综合网色视_欧美old老太妇

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幼兒的發展

時間:2012-08-21 16:49來源:紅纓教育作者:華愛華點擊:

  幼兒園是學齡前兒童生活、游戲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重視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讓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幼兒園的課程價值通過環境的創設來體現,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自主發展,這是當今整個中國幼兒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如果走進一所幼兒園,不用介紹,也無須交談,只要留意整個環境,就能“閱讀”其中蘊含著的教育信息和課程的價值取向,那么實際上折射出的則是這所幼兒園教育人員教育的理性與智慧。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課程價值取向比較
  
  1.三種環境創設反映三種不同的課程理念
  
  試看我國傳統的幼兒園環境:戶外是開闊的場地,場地上縱橫清晰地點綴著小圓點,便于幼兒在此整齊地列隊操練。室內是開放的空間,其設計思想是根據班級的人數安排桌椅,因為全班三十幾名幼兒將同時排坐,便于集體教學;墻面上的布置有提示老師教的,有示意幼兒練的;而玩具和材料在靠邊的玩具柜里,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則在教案上,這一切都將在一個規定的時候呈現。在這樣的環境中,集體活動時井然,自由活動時喧囂。顯然,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以集體授課為組織形式的課程模式,它更多地強調了整齊、劃一和規范,更多地強調了個體對集體(權威)的應答和服從。
  
  再看今天改革中的我國幼兒園環境:戶外場地增加了現代化的氣息,大型組合性運動器械和塑膠場地使操場更加氣派。室內用矮柜區隔了若干個活動區角,各個活動區都固定地陳列著豐富的材料,便于幼兒個人或小組選擇性的操作。區角若在四周則騰出中間的空地,區角若占用一半室內則騰出另一半空間,以便保留集體教學的位置。在此,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的意圖正在盡可能地客體化,教育目標隱蔽在環境和材料中,并且在個體操作和集體教學的互補中得到實現。
  
  在德國看到的幾所幼兒園環境:戶外基本上是土坪和草坪,帳篷、木屋、石階、木樁以及大型的沙池和可移動的廢舊物、自然物,實為原始古樸。而活動室基本上都是用柜子、木架、屏風和布簾將室內區隔成大小不等的區域,區域沒有固定的學習功能,材料可以任孩子們搬來搬去。除了區域性的空間,很少再有專門辟出可以容納全班正規集體教學的空間,所謂集體活動也只是隨地就坐圍攏在一起討論問題,時間很短,也要不了多少空間。很明顯,這是一種以個別和小組自由活動為主的形式,課程主張的是讓兒童自主、自由地發展,老師對環境的創設是刻意的,而孩子與環境的互動卻是自然的。
  
  2.幼兒園環境與課程特色的體現
  
  改革中的我國幼兒教育,出現了不少具有個性化的幼兒園課程,標以游戲的特色、情感的特色、體育的特色、藝術的特色、數學的特色、科技的特色等等。這些幼兒園都在本園課程的特色上下了很大工夫,從而都能拿出一套非常成熟的課程方案和研究成果——活動設計或教材。然而在欽佩之余卻總不免有那么點遺憾,因為與課程特色相應的理念和新的教育觀念,大都落實在活動的設計和教材的編選上,課程的思想僅僅在教師自己的把握中。走進這些幼兒園,如果沒有園長對課程方案的介紹,如果沒有老師對現場活動的解釋,僅憑幼兒園的環境就很難區分出各種不同的課程特色。一個新進該園的教師,如果不經過一定的培訓,就很難使她的教育工作立即得到該課程思想的體現。
  
  在德國參觀了九所托幼機構,原以為幼兒園看多了會由于其大同小異而失去興趣,然而每新到一個幼兒園,就會迎來一個新的面貌,園本化的特點不斷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感悟。有一個幼兒園完全是家庭式的環境創設,每個班級(他們稱為小組)好似是一個大家庭,有高的大桌子,有矮的小桌子,有閣樓、有半邊隔開的板鋪,可睡覺可活動,還有各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另一個幼兒園充斥著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設施,專門的體育室里各種在我們看來需要高難度運動技巧的設施,孩子們靈巧地在上面玩耍。走廊里也是可用于鉆爬壘高的設施,室內部分用架子和布簾做的開放式區隔,使室內空間變大,便于孩子們的大肌肉活動,戶外則是大片沙石,木板、石墩之類。一看就是一所以體育為特色的幼兒園。還有一所則明顯是年齡跨度很大的混齡教育機構,因為每個活動室都有適合最小年齡(如學步兒)、適合中等年齡(如幼兒)、適合較大年齡(如小學生)的不同設備和用品,墻上的格言是“小的進來,大的出去”,意即每個孩子進來時是班上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出去時已經成長為班上的大哥哥或大姐姐了。另有一所很有特色的幼兒園,是集中游戲,即一年中有兩個月的集中游戲,平時是以主題活動為主線來實施課程的,環境的創設要配合主題。而有兩個月則完全是孩子們的自由活動,在這期間,老師不加任何干預,孩子們的自由程度就好象是在兒童樂園里玩耍。這時候孩子們可以自由結伴、自由選擇活動室、自由搬動可以搬動的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環境是隨孩子的意變化的,老師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觀察和監護,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支持。
  
  同樣是課程特色的反映,我感覺一個很大的區別是,聽我們的幼兒園介紹課程,新的理念新的觀點新的做法很令人鼓舞,但聽完介紹看環境看活動卻大同小異,特色如何體現,只能帶著一套研究成果回去嚼味,很多則味同一般,有的還不堪細嚼。而在德國參觀,感覺他們并沒有在理論依據上大做文章,也沒有在教材的編寫和活動的設計上費盡心計,特色就在環境的創設中體現了,要問他們依據什么,有個園長說得很樸實,“是孩子喜歡的,也是我們認為值得的。”
  
  由此我們認為,環境應當能吸引人的注意誘導人的行為,應當能使身處其境的人受到潛移默化和感染,至于吸引人注意什么?誘導人去怎樣行為?潛移默化人的哪些品質?那就是課程思想在環境中的暗示了。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般原則
  
  幼兒園環境是最能體現幼兒園教師教育理念和創造性勞動的地方,無論哪一種課程方案,無論哪一種園本特色,根據現代教育思想,幼兒園環境創設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理念:尊重—滿足孩子所需;信任—放開孩子的手;發展—給孩子以挑戰。
  
  所謂滿足孩子所需,是指環境的規劃和布置是從孩子的視角,考慮孩子的年齡,考慮孩子的興趣,考慮孩子的發展需要;放開孩子的手,是指對環境的利用應給孩子更多選擇的自由,減少不必要的限制,減少過分的保護性措施;給孩子以挑戰,是指環境必須能使幼兒經常產生各種問題,不斷誘發著孩子的好奇心,驅使孩子永無止境的探索。在此前提下,我們從許多幼兒園的經驗中概括出四條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1. 有利于發展的規范化布置
  
  有一個教育督導員,在巡視了兩所幼兒園以后,對這兩所幼兒園的教室環境創設做了如下評價:
  
  甲幼兒園的教室玩具材料充足、墻面欄目豐富、布置適合童趣、各發展領域的內容都能在環境中得到體現,但是各班教室整齊劃一,每個教室的環境布置都基本相同,沒有個性。園長說:“我規定了各班環境布置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某些材料由園方統一購置,并有意識讓各班老師相互學習,鼓勵創新,也鼓勵模仿。”
  
  乙幼兒園的各班教室完全是個性化的,有的教室是區隔的,有的教室是開放的,有的教室廢舊物的利用很有特色,有的教室結構材料極其豐富,有的教室的語言表演區非常醒目,總能從不同的教室發現新的環境創意。園長說:“我提倡教師不斷創新,鼓勵每個教室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室的獨特之處。”
  
  在此,我十分贊賞甲幼兒園的那種規范化的做法。我們知道,環境具有誘導行為的意義,教育意圖的客體化,意味著我們的課程目標、內容和對全園幼兒的基本要求將隱含在規范的環境布置中,通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潛移默化幼兒的行為和品質。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減少教師教育行為的主觀性,滿足了幼兒按自己的需要主動學習。二是各班環境的規范布置具有公正的意義,當我們創設了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豐富環境,就能讓幼兒更多地受益于環境的恩惠,較少地接受教師的說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之間由于知識和能力的差異,帶給幼兒接受教育的不公平性。
  
  規范的布置包括與本園課程相應的激勵性格言和教育家的名言,這不僅可以激勵教師的教育信念,指引教師的教育行為,同時也是向家長宣導我們的教育理念。還包括同年齡各班數量種類基本相似的玩教具,各班墻面必要的欄目,如生日表、天氣預報、家園之窗、作品欄、以及時鐘、日歷、掛圖等,這些內容都將對幼兒的發展,對溝通家園關系起到積極的作用。除了規范布置以外,仍要鼓勵教師不斷探索,每當某班教師有值得在全園推廣的環境設計上的創意,將給予肯定,并成為園內環境創設的新的規范,要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受益于每個老師的創造性工作。
  
  2. 有利于多種經驗的激發
  
  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必須在一個豐富多樣的環境中才能實現,這樣的環境能引發個體  在不同領域內的活動,從而刺激幼兒的多種經驗。所謂豐富多樣的環境,一方面表現為材料的提供應廣泛到能涉及發展的各個領域,以活動區的形式分類呈現,包括物理經驗的(科學探索區)、數概念的(益智區)、藝術表現的(美工區)、人際交往的(社會區)、運動技能的(戶外游戲)、語言表達的(閱讀區)等。另一方面每個領域的材料也要豐富到能刺激幼兒各個領域經驗的整合,如美工區的材料應極其豐富,在結構造型的表現活動中能同時獲得空間、數、事物之間關系等多種經驗,同時給予合作創造的機會,以獲得人際交往的經驗。在戶外的環境創設中,也不僅僅只是考慮運動技能的練習,而應該在大肌肉運動中,融個體發展的全部經驗,例如在大沙池里放安置一套大型組合性運動器械,我們就一定能觀察到兒童各個發展領域的多種經驗表現,看到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富有個性的發展。
  
  3. 有利于個體不同層次的需要
  
  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我們的教育就必須適應每個孩子原有經驗和發展速度上的個體差異,但是通過教師組織活動,通過集體教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而通過幼兒作用于環境的自主活動則是最能實現這一理想的。那么什么樣的環境才能有利于不同層次的需要呢?
  
  過去我們總是提倡環境的創設、材料的投放要適合不同年齡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也就是根據年齡班來創設環境和投放材料,于是就特別追求小、中、大班的差異性。實際上這樣的追求,在環境的設計思想上忽略了兩個理論前提,一是同一年齡的個體差異性,二同一種環境材料對不同年齡孩子發展的潛在功能。所以我們提倡的是創設一種彈性化的環境,也就是這種環境的創設在一定的年齡范圍內(如3~6歲,不指太大的年齡跨度)能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發展水平的個體的主動活動。有兩個事例能對此做出解釋:一是某區對幼兒園的檢查評估,對園長提出的問題之一是材料的投放沒有年齡班的區別,小、中、大班的許多材料都是一樣的。園長的回答是:“你們的眼睛里怎么只看見材料,只看到孩子的年齡,而沒看見不同年齡班的孩子與這些相同材料之間的關系?”二是我看到的混齡班孩子在同一種環境中活動的景象。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不同的水平上作用于這些材料,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活動。(以珠子為例:有抓、舀、夾、想象替代、分類、彈擊,多種不同水平的玩法)
  
  4.有利于幼兒的創造性利用
  
  為了使教育意圖客體化,為了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隱含在環境中,而不以說教的形式呈現,教師們費盡心計,試圖創設一個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然而,教師按教育的要求創設了環境,孩子們有沒有按自己的需要創造性地利用環境的自由呢?這是環境能否有效促進兒童發展的關鍵。我們認為,環境應當是一個“會運作的生命體”,如同幼兒的身心隨時在改變一樣,環境也會在幼兒的心智變化中改變。這就要求環境的創設必須富有變化,不但教師要經常對環境進行修正,以回應幼兒的需要,也應該允許幼兒在活動時改變教師的初衷,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環境,使他們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中成為建構自己的主角。
  
  給孩子利用環境的自由,這就是一個游戲的環境,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材料的自由(老師要對孩子說:你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二是使用材料的自由(老師要對孩子說:你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遺憾的是,在我們那些以目標達成為導向的環境安排中,幼兒卻成了環境的奴隸,孩子“雖有選擇所用材料的自由,卻沒有確定自己行動目的的自由”。環境一旦被確定了目標,環境便開始規范孩子的行為,而孩子的行為卻難以改造環境。例如:孩子自選了某種材料,但是對這種材料的具體玩法已經被這種材料本身限定了,鑲嵌、拼圖,這是一種高結構性的材料,一種材料只有一種玩法。或者材料本身并非是高結構的,但其操作的要求已經被教學的目標限定了,夾子只能被用作一一對應,紐扣只好用來排列分類做計算。盡管這在某些特定的教學時刻也是必要的,但作為環境創設的整體要求來說,我們應當更關注孩子對環境的創造性利用,即我們相信,在低結構化的環境中,孩子潛力的發揮是無限的,孩子的發展也是最充分和最個性化的。
  
  三、幼兒園各種環境創設的要求
  
  我們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如何體現以上這些原則呢?
  
  1、戶外場地
  
  首先場地特征應當富有變化。應該明確的是,幼兒園的戶外場地應該是游戲場地,而不是中小學的操場和運動場。因此游戲場地的特征應該富有變化,具有激發幼兒多種經驗,誘發幼兒多種游戲行為的功能,使幼兒在自發的運動性游戲中愉悅身心,挑戰自我,從而在發展動作技能、獲得運動經驗的同時,提高想象、創造與合作能力。那么這個場地就不應該全都是一片平坦,而有變化的階梯、多樣的斜坡、有寬窄不一的小溪流和小橋,孩子們在這樣的場地上追逐嬉戲,自然地就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學會如何避開障礙物,以應對變化的場地因素。例如上下臺階時小心翼翼,上坡下坡時保持身體平衡,遇到障礙物時學著繞開以及控制速度。由于地面并不平坦,甚至還可體驗雨后積水帶來的各種經歷。比起那些大片平坦的場地來,這樣的場地能帶給孩子更豐富的經驗。
  
  其次大型設施的安置要考慮多種功能,既要考慮各種動作的發展,同時也要考慮想象和社會性發展。安置在戶外場地上的大型游戲器械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單一功能的(如單個的滑滑梯、蹺蹺板、蕩秋千、攀登架等),另一種是多功能組合性的。一般來說,單功能器材多引發兒童運動機能性游戲,且以平行游戲為主,對兒童的動作和大肌肉運動能力的發展比較有利。因此,單一功能的運動器械較適合小年齡的幼兒(小型),他們會以平行游戲的方式,滿足粗大動作發展的需求和機能快樂;也適合大年齡的小學以上兒童(大型),他們會加入競賽的規則,進行運動能力的練習。但對幼兒園中大班幼兒來說,運動性游戲已不僅僅是滿足動作機能的快樂,他們需要在運動的同時,融以想象和創造,也需要玩伴之間的合作,而將各種功能融為一個整體的大型組合性器械能起到這個作用。如果場地上設有迷宮、小屋或城堡之類,那就更能誘發孩子的想象與合作,提高戶外運動性游戲的層次。
  
  第三場地上除了固定安置的游戲器材以外,還應該有一定數量的可自由組合可移動的多功能材料。如:板條、輪胎、軟管、木箱、等,這些材料可使孩子們在任意組合中盡情地想象,并在孩子們的想象中變化著花樣玩,我們可從中觀察到孩子們在搬動這些材料時,不僅體驗著身體的平衡、雙臂的力量,還顯示出驚人的創造力。
  
  2、室內空間
  
  首先,空間是大一點好呢還是小一點好?關于空間大小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國內外都有過研究,Smith 和Connolly(1980)將空間密度定為每個孩子平均15、25、50及75平方尺來實驗。結果顯示:每個孩子平均空間越少,大動作游戲活動量會減少,空間從75降到25,對社會性行為產生影響,少到15平方尺,則攻擊性行為顯著增加,團體游戲也明顯減少。我國朱家雄等人對比了每人平均2.4和1.2兩種不同的空間密度的活動室內幼兒的各種行為以后,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論。 研究提示,空間大有大的好處(大動作的發展),小有小的好處(增加社會交往),但作為日常活動室的空間,太大太小都不利于幼兒的發展(減少人際互動、粗野動作和攻擊性行為增加等),因此有一個有利于幼兒多方面發展的有效空間,這個有效空間包括大小不等的多種空間,這就在教師的把握中,如果空間過大恐怕需要用家具做些區隔,如果過小則需增加攀爬設施或雙層空間等。
  
  其次,空間是開放的好呢還是區隔的好?開放的大空間適合大團體活動,區隔的小空間適合小組群或個別化活動,這與課程的價值取向有關,也許今天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課程更取向于后者,許多研究也支持將寬大的空間劃分成較小的區域,認為小型分隔區比大型開放區更易產生高品質的游戲,Sheehan 及Day發現,這樣可以降低粗暴行為發生,并增加在自由活動時合作性互動的機會。鑒于各種大小的空間對孩子的發展各有益處,我們認為,進行活動室的空間安排時應該注意兩點:一是每個區域空間的大小應該不同,這一點瑞吉歐的環境創設理念值得借鑒,他們認為,大小不同的空間區隔是很有必要的,它將適合不同人數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最小的空間是為幼兒個別或一對一活動所設的安靜區和隱密區;較小的空間則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在小組群活動中,傾聽他人和被他人傾聽,使溝通更容易進行;較大的空間使幼兒在大組群的合作中,通過協商、競爭、比較等行為,獲得許多社會行為的基本規則,學會和別人分享什么,何時需要讓步,如何保護自己等等;最大的空間被稱為“廣場”,設在走廊或門廳,是整個校園的中心地帶,各班各組的幼兒常在此碰面交流,或在此游戲追逐,或在此逗留聊天,這是一個極其輕松自由的地方,猶如一個城市的中心廣場。可見,這樣一種區隔方法的出發點,是孩子們的社會性發展。
  
  為此,區隔物的靈活性非常重要,可移動的輕便矮柜、可左右拉動的門簾、便于上下收攏放開的帳篷、可縮小放大的屏風等,這樣就更利于老師根據組織活的需要,孩子根據游戲的需要而隨時進行變化,對區域進行封閉與開放,使區域擴大或縮小,讓空間更具有流動性
  
  第三,空間的區域功能是固定的好呢還是不固定的好?我們認為這也不是絕對的,必須根據活動類別的特性、活動材料的特性和孩子游戲與學習的需要,作出具體的安排。有些區域可以固定,例如具有特定內容的活動區,如建構區、美工區、閱讀區和科學探索區等,這些區域的材料的放置相對固定,便于孩子活動時有一定選擇傾向性,也便于孩子獲得一些特定的經驗,更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建立。但也應留有不固定功能的區域空間,或這些固定的空間也應為孩子根據需要調整區域活動功能留有余地(比如允許建構區用作表演游戲),讓孩子們有機會選擇區域空間做自己做的事。特別是那些社會區,除了“娃娃家”主題是每個孩子都具有的主要生活原型,因而可以固定之外,其他裝扮性游戲主題可以留出空間區域讓孩子們自行開設,諸如理發店、醫院、商店、郵局和銀行等沒有必要固定,因為孩子們的經驗、興趣和需要是不同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人為固定,則會限定孩子多種經驗的表現。
  
  3.材料的提供
  
  首先材料的提供要考慮幼兒駕御材料的自由度。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一定會考慮提供豐富的材料。而材料的豐富決不僅僅是數量的問題,如果兩個活動室的材料數量相同而種類不同,則豐富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兩個活動室材料數量和種類完全相同而種類的搭配不同則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兩個活動室材料數量和種類都很多,但材料本身的特征不同,一個多傾向于高結構的材料(材料功能固定,一種材料只有一種玩法),一個多傾向于低結構的材料(材料功能不固定,一種材料可以任孩子們想象出多種玩法),則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在提供材料時,除了要考慮教學目標所預設的特定要求,有必要提供一些高結構的材料外,我們更應考慮的是材料在孩子們創造性地使用中滿足多種發展的需要。
  
  其次材料的投放方式要與幼兒的發展相聯系。當我們深入幼兒園具體去調查活動區的計劃時,發現除了區角的名稱大同小異以外,很多情況是各不相同的,雖然都是以區角形式出現的活動,由于材料提供方式的不同,允許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程度不同,活動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大約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可以稱其為目標導向性活動區:區角安排目標很明確,材料的投放方式以層層遞進的目標為依據,大都是有操作的規范的,材料以高結構的為主,玩法是固定的,隱含著教育要求,教師觀察和指導的著眼點是根據預設目標的達成度來進行的。(這類活動區往往定位于學科教學的延伸,如語言、科學、計算(益智)、美工區等)。第二種情況可以稱其為探索發現性活動區:區角的目標也是明確的,但達成的途徑是有多種可能的,老師在提供材料時只是對材料的可能玩法做了預先的估計,每種可能都由幼兒自己發現,教師的觀察指導著眼于老師對材料玩法的設定與孩子之間實際的玩法之間的關系,引導孩子的發展。這類活動區的材料投放方式有經驗系統化的、目標整合式的、和問題情景式的。第三種情況可以稱其為自由開放性活動區:區角沒有明確目標,只有活動的大致范圍,由活動區的名稱所規定,而且名稱只限定了老師投放材料的方向,不限定孩子活動的類型,材料大都是低結構的,老師不作預設玩法的要求,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并允許孩子跨區域使用材料,任意進行材料種類的搭配,進行想象性表現。教師觀察指導的著眼點是關注孩子是如何變通性地使用材料的,這些使用方式客觀上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了那些作用,從而順應和支持孩子們自己的創造性玩法。
  
  顯然,這一切告訴我們,材料的投放方式與幼兒的行為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教師投放什么材料,怎樣的投放方式,這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而不是一種盲目跟風。
  
  四、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問題與思考
  
  我們知道,環境是一種客體因素,而教師創設和利用的環境實際上是一種對象化了的教師主體思想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體和環境客體之間常常會產生一種矛盾,從而影響到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空間設計與空間的充分利用
  
  有些幼兒園一方面嫌空間太小,玩具不夠,一方面卻有不少閑置的空間和呆料,或者空間功能的單一化,使有用的空間和材料也在不少的時間里閑置著,這一切都使幼兒無法參與,而不能激活環境與幼兒互動中各自的潛力。例如早鍛煉的時候,戶外場地上人頭攢動,孩子們似乎無法盡興地施展他們的運動能力,老師抱怨場地太小,但是僅一小時后,場地上便空無一人。這時活動室里又顯得人多擁擠,而用作電腦、科學探索、大型建構等專用活動室卻空關著門。因此如何通過合理安排空間,通過幼兒的參與使更多的空間活起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2、環境創設的目標導向性和兒童利用環境的自由度
  
  我們還隱約地感到一種不安,不少的幼兒園在致力于重視環境的教育意義時,卻是在揣摩了孩子的需要以后,為孩子創設了亞成人環境,即成人想象中的兒童世界。在這種環境中仍免不了成人的操縱,每一種材料都賦予了操作的規范,每一種操作都標示著發展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孩子在規定的時間里擺弄,在有限的范圍內選擇。顯然,這里反映了改革中的我國幼兒園教師正走向先進的理念,卻難免被一種固有習慣所形成的惰性牽拉著。看來重要的還不在于有沒有環境的設計,而在于如何設計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解放思想,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幼兒真正成為構建環境的主角。
  
  3、戶外環境的挑戰性和安全性
  
  保障幼兒的健康和安全,促進幼兒的體能發展,這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但是生命安全和體能發展卻往往以一種矛盾的狀態影響著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因為大家都很清楚,運動保障健康,運動促進體能,同時運動也潛伏著危險;幼兒需要運動,幼兒喜歡游戲,運動性游戲在幼兒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年幼兒童運動能力差、缺乏對危險的估計,沒有應付障礙的經驗,因此,運動性游戲中的事故發生成為獨生子女的家長最為擔心的事,環境創設的安全問題也是教師們最為謹慎和憂慮的。于是,安全保護、事故防范是每個教師組織戶外游戲時頭腦中緊繃的弦。
  
  怎樣才能保證幼兒戶外游戲的安全?我們認為,當前所采取的安全保護措施有這樣幾條是值得反思的:創設具有安全保護性的戶外場地;禁止那些有挑戰性玩法的游戲器材;對某些游戲行為進行限定和規范;讓每個孩子的活動都在教師的視線之內。
  
  實際上越具有挑戰性的環境對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越有積極的意義,而自我保護能力對兒童的生命安全更具有保障的意義。研究表明,被鼓勵運動的兒童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加強,有與自己年齡相應的避免障礙、處理危險的經驗,事故發生率明顯減少。環境創設中的安全保護應當是排除一切暗藏的危險因素,以及教師的工作責任心。
  
  4、創設現代化教育環境的兩種視角
  
  幼兒教育的現代化應當如何體現?我們看到了兩種思考的角度:一是以現代教育理念來開辦學校,考慮的是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幼兒園環境應當是怎樣的?那就是“以幼兒的發展為本”;二是以現代科技產品來裝備學校,考慮的是體現現代先進技術的幼兒園設施應當是怎樣的?那就是“以教育的硬件領先”。于是便出現了兩種情況,前者設計的環境是吸引幼兒與之互動的,為了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自我發展,教師的任務更多的是輔助幼兒的學習和思考。即使幼兒園物質條件差,財力不足,但自然材料、廢舊物品照樣能使幼兒的發展全面而充分。而后者雖然有著一流的硬件,氣派的設施,規范的操場,整齊的桌椅,漂亮的裝潢,然而生活其中的幼兒卻陷入一種個體經驗與所處環境無法連結的危機,幼兒的發展只能在教師預設的一個個有組織的活動中,其結果卻與他們提倡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馳。我們在德國、意大利看到的幼兒園環境,有自然樸素原始但充滿發展挑戰的環境,那是在戶外場地上,在幼兒的活動室里,也有裝備豪華氣派的設施設備的環境,那是在盥洗室與廚房里。這是怎樣的一種設計思想呢?很值得思考。
  
  綜上所述,重視環境的教育價值,是當今幼兒教育倡導的重要理念,而具有理性的支持的幼兒園環境創設,也就體現了當今幼兒園教師重要的教育功力。因此,以幼兒的發展為立足點,我們對環境的創設必須是刻意的,而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必須是自然的。
 

幫助中心

配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