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區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但縱觀目前在區域活動中由于教師不重視區域活動指導,在指導策略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1. 有些教師在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矛盾的調節者”未能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只是教孩子做這個、弄那個,指導隨意性大。
2. 區域活動教師置身參與和孩子們共同活動的少,走走看看巡視的多,不能引發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3. 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不夠深入了解不夠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兒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只是看著他們在安靜地擺弄物品。
從創設活動區到全面開放活動區,從幼兒無目的地玩到自由選擇、自主活動,自由交往都需要教師的直接或間接的指導。本文試就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角色定位、活動環境材料及合作引導等方面談些感悟。旨在培養幼兒活動能力,社會性情感發展,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富有個性的成長。
策略一:樹立正確理念,把握教師角色
首先,教師要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源于開放性教育理念,是以個別化學習為前提,將活動室布置成幾個活動區,設置充足的教具、玩具等,讓幼兒在活動中觀察、取用、探究,豐富想象力,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表現自我及同伴友好相處等能力。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設立活動區的意義在于為幼兒自主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機會,確立了這樣的理念才能使區域活動的設置成為“有源之水”。教師在活動區組織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應相信幼兒的探索學習能力,幼兒是活動的主體,要依據幼兒的能力、需要及興趣來設計活動區,把它布置成開放式適宜幼兒活動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中,有利于幼兒自己選擇活動,依自己的個體能力去認識事物。教師有了這些認識后,就會正確引導幼兒,幼兒也會因此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內在的探究需求與動機,更喜歡學習。
其次,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區域活動中,幼兒是主體,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首先是觀察者——關注幼兒的情緒行為,不隨意干擾、隨意評價、隨意指手畫腳。比如,幼兒是否碰到困難?為什么那個區域總是很亂,是不是不方便整理?作為引導者,發現幼兒獨立活動產生困難時,可給予適當地幫助,但不是代勞。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也將自己作為學習者之一,只有這樣才能給幼兒更大空間,在自由的活動氣氛中達到學習目的。
策略二:根據幼兒需要,提供環境材料
有目的的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投放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全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地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使他們產生新鮮感。
首先,教師應從區域活動的需要出發,為各區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供幼兒欣賞,使幼兒有進行活動的興趣和愿望。同時了解幼兒的需要,對班級孩子進行分析評估,并做好觀察記錄,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和幼兒需要,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們充分的活動條件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在活動區中有所動,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其次,還應充分發動教師、家長和幼兒齊動手,收集廢舊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復合材料,及時補充一些活動中所需要的、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動材料,這樣可以讓孩子家長知道哪些廢舊物品有使用價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動幫助幼兒園收集材料。再次,在活動中鼓勵孩子以物代物地進行游戲,拓展游戲情節,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使幼兒的已有經驗在游戲過程中得到豐富擴展和提高。教師應善于根據教育意圖提供符合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需求的材料,要考慮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開發性。如在益智區有各種幾何形卡片、穿線板、飛行棋、跳棋、撲克牌等。在表演區有各種頭飾、木偶、指偶、自制小花及相關道具。在音樂區用易拉罐做成各種打擊音樂器材。在角色區里老師和孩子們用舊紙盒做成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用掛歷做成裝飾布,把礦泉水瓶裝滿五顏六色的水,充做各角落的圍墻,用色紙做各種不同的燈籠,使角色區豐富而美觀。在科學探索區,投放塑料袋、木塊、各種小石頭、泡沫塊、紐扣、塑料花片、廢舊鑰匙等。這些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幼兒又能時時玩出新花樣。
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們根據近期發展目標,為幼兒設計和布置了各類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要充分考慮是否發揮教學與游戲的功能,既考慮到幼兒活動的興趣性,又注意層次性、教育性、靈活性、多功能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得到發展。
策略三:參與孩子活動,支持合作引導
教師應注重觀察,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教師在指導區域活動時,首先應對幼兒想做什么,怎樣做和幼兒有可能怎樣做有心理準備。其次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后,通過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并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診斷,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據觀察結果調整區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
在區域活動中,首先要相信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幼兒并不是一些“無知無能”的弱小群體,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創造性的小主人。實踐中,“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的觀念已被我們所接受。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成為幼兒的好朋友、好伙伴,與他們平等相待,將教師是“傳授者、維持者、調節者”的角色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
其次,在幼兒活動時,教師要了解當前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么,認識到游戲過程是幼兒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學會觀察等待,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言談舉止,給幼兒自由選擇與自己決定的權利,使我們組織的活動成為幼兒“真正的游戲”。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針對所出現的問題,做幼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例如:我班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有趣的影子”,他們就在科學探索區中也玩起了該游戲,幾個調皮的孩子你追我趕玩得滿頭大汗,不一會就一個個坐在地上沒興致了,我走過去,問他們:你們能讓自己的影子變變嗎?小朋友聽了都紛紛嘗試開了,有的小朋友發現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沒有影子,他們興奮極了,努力嘗試讓自己的影子變大、變小,這樣即使幼兒獲得了感性經驗,又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
再次,教師依照幼兒的不同需要給與適當幫助,多運用中性及積極肯定的態度,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活動,影響感染幼兒。如幼兒在“科學角”里對新投放的“大頭針”、“會跳的小人”、“碎紙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玩中他們引發了很多的疑問,“為什么小人會跳舞?”“為什么磁鐵吸住了大頭針?”……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我們沒有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而是提出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你還發現了哪些秘密?”“你還知道磁鐵能吸住什么?”……這種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使幼兒彼此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華,操作經驗得以提升。在“討論”中滲透“鼓勵”,“鼓勵”中體現“激趣”,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對磁鐵的功能及原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激發了幼兒下一次繼續活動的愿望。
策略四:注重個體差異,內容安排適當
以幼兒活動為中心,盡可能滿足幼兒活動興趣和對事物的好奇心。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對較特殊的幼兒進行跟蹤指導。對興趣較單一的幼兒,要進行個別交談。如總喜歡玩某一區的活動而其他區未去一次的幼兒,了解他為什么總喜歡某區,向他介紹其它區有趣的游戲,鼓勵他到其它區參與游戲。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在同一活動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如在“認知區”中,為讓幼兒掌握“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排序”,我們第一階段為幼兒提供了不同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幾何圖形、積木等材料,進一步學習按各種不同特征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排序。這樣,材料不同,難易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再次,根據小、中、大班年齡的特點,適當地安排游戲內容和教學內容,如:小班幼兒喜歡擺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活動的安排要偏重于游戲活動,大班幼兒的思維力有所發展,知識面也拓展了,活動安排應偏向于知識活動,這樣,也能為入小學做準備。如針對“地球的奧秘”這一教學內容,我們在科學區中放了地球儀,圖片、書籍等,讓幼兒在一段時間內自由地去玩,由他們通過觀察、探索、思考,了解粗淺的宇宙的秘密。
指導策略中的反思
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活動環境,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使區域活動真正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1. 提高教師的指導策略。教師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區域活動中,通過教師的有益指導,給幼兒更多的自主發展和活動的空間,不斷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使每個區域活起來,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得到滿足。
2. 教師應把握活動的內容。有觀察、指導、創設、組織、設計活動的技巧,必須博采眾長,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通過創造→學習→再創造,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良好環境,讓幼兒的綜合智能、創新意識及個性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3. 注重幼兒的自主活動。幼兒園所設置的活動區具有全面性和層次性的特點,正是這種全面性和層次性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活動提供了保證。幼兒園常設的活動區有日常生活練習區、語言區、教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表現區、娃娃家、動物飼養區和種植區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自主選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