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相比于精白大米還是強很多的,推薦吃,但是煮成小米粥后血糖生成指數很高,蒸飯(不預先浸泡)就好多了。想要吃起來血糖升慢點,先吃幾口肉和菜再吃主食也是個辦法。
小米,可以說是最「細」的粗糧了,別的粗糧多少給人以難煮、難嚼、難消化的感覺,而吃小米完全沒門檻,好煮好消化,甚至生病時很多人拿來救急,這本身也代表著它好消化的特點。
小米營養確實好:和精白大米對比,小米營養確實很有優勢。
小米的維生素B1、B2以及鈣、鐵、鎂、鉀、鋅、硒這些礦物質含量要比大米高不少,還含有大米里沒有的胡蘿卜素。
每天100g小米就可以滿足成年人一天維生素B1推薦攝入量的20%以上,以及鉀的14%,鎂的32%。
小米蛋白質質量小米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但賴氨酸含量不足,雖然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還是比較符合人體需要的,但總體來說算不上優質蛋白。不過,這個短板在飲食中有魚肉蛋奶、豆制品的情況下倒也不用在意,因為這些食品賴氨酸含量豐富。
米油堪比參湯?
所謂「米油」,一般說的是小米粥煮久了表面上那一層失水濃縮的米湯。這一層不是真的油,里面主要也就是小米的淀粉煮久了分解出來的麥芽糊精、少量的脂肪,還有B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有一些,但也就還是小米里那些成分,沒有生成什么特別的新保健成分,也算不上是「精華」,因為絕大部分小米的營養還留在小米里,不會全部進到米油中。
還有種說法是米油能形成一層膜保護你的胃黏膜,這也是并沒有科學道理的說法。
血糖指數堪比糖水?
小米以易烹飪、易消化著稱,這也意味著它的血糖生成指數不會低。但也不是說真的像糖水一樣,也要看怎么烹飪、怎么吃。
首先,比起大米飯還是要好一點,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大米飯的血糖生成指數(GI)是83,而小米飯是71。
然后,蒸飯比煮粥好,蒸飯前不浸泡比浸泡好。做饅頭、煎餅也不錯。
研究發現小米不同做法的血糖生成指數(GI)是這樣的:
而有研究發現長期吃蒸小米饅頭,對血糖調節產生了有益影響。
最后,想要吃起來血糖升慢點,搭配一些肉和菜一起吃也是個辦法,我以前也介紹過,吃飯時先吃幾口肉和菜再吃主食,餐后血糖就升得就沒那么快。比如研究發現將小米粉和豆粉、亞麻籽等一起混合制作的小米主食,由于添加了豐富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血糖生成指數只有37-53。
畢竟小米還是能提供不少營養物質,合理搭配還是很值得吃的,不至于像糖水那樣營養單一、只會升糖。
小米真的能養胃嗎?
小米好消化,尤其是煮成粥更易消化,所以在胃病嚴重、吃不了別的的情況下,可以短期應急,但它只是特殊情境下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是一個長期用來養胃的吃法。
對于健康人來說,老吃一種或幾種特定的食物并沒有什么養胃的效果,養胃更應該做的是避免吃太咸、戒煙戒酒以及養成公筷分餐的習慣,因為長期高鹽、抽煙喝酒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真的可能引發胃部疾病。
如果為了「養胃」喜歡一頓飯只喝小米粥,不吃別的,那一方面蛋白質攝入不足,另一方面血糖反應很高,不推薦這樣做。
為什么有的小米發粘?
很多糧食有糯性品種,像平常做大米飯用的是非粘性的普通大米,而做年糕、八寶飯用的是糯米。小米也有糯性品種,就是糯小米,重慶、貴州等地常吃糯小米。
糯性品種的的特點就是淀粉中支鏈淀粉的比例很高,支鏈淀粉遇熱容易吸水,膨脹成糊狀,被消化酶水解時也較快,所以升血糖的能力也是驚人的。
而且非粘性品種的淀粉加熱糊化后,再放涼,淀粉會回生,抗性淀粉增多,血糖反應下降;糯性品種則不會,它們不易產生抗性淀粉,如果冷藏后再加熱,消化速度甚至比第一次加熱更快,血糖反應也可能更高。測定發現同樣是浸泡20分鐘后蒸40分鐘的小米和糯小米,前者GI為79,后者為108。放涼后再加熱一次,前者從79下降到75,后者從108上升到124 。
所以盡管糯性品種的小米和普通小米一樣營養豐富,但升糖能力更強,需要嚴控血糖的人士就不推薦了。
小米和大黃米有什么區別?
還有一種大黃米和小米長得挺像,但顆粒更大,它們是兩種作物,小米別稱粟,大黃米別稱黍。小米/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屬的,樣子確實像狗尾巴,它的英文名foxtail millet,也帶著「狐貍尾巴」的意思。它倆都有普通品種(非粘性)和糯性品種,但是,大黃米的非粘性品種很少見,一般都是糯性品種,西北飯館里一道很好吃的「黃米涼糕」一般用的就是大黃米(黍米)做的,最傳統的粽子、東北的粘豆包也用它。黃米湯圓大黃米(糯性)的營養價值和小米相近,但是血糖指數也比較高,浸泡20分鐘后蒸40分鐘,GI值是110,也是建議需要嚴控血糖的人士最好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