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建園不斷投入使用,一大批新任園長走上管理崗位。在這些新任園長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管理經驗并不豐富的年輕人。他們有干勁、有激情、有創意,給幼兒園帶來了活力,但在管理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日常管理不規范、環境育人理念難落地、一日生活教育價值發揮不充分等。我以對幾所新建園進行督導評估時的所見所聞為例,討論其中的典型問題,并尋找科學的解法。
個人情感讓位于規章制度
案例一:簽還是不簽
進入一所幼兒園,首先要過“門衛關”。督導評估檢查人員到一所園,保安逐一進行疫情防控各項檢查,并按要求提示每位外來人員簽到。這時,園長臉上露出一絲尷尬的表情,好像在糾結“來的都是領導,怎么好意思讓簽到呢?”看到園長遲疑的神情,保安也有些為難。好在檢查人員對入園簽到等程序非常了解,大家很自覺地在簽到表上完成了信息錄入,化解了園長和保安的尷尬與為難。
反思:幼兒園第一次迎接大的督導評估,園長非常重視,也很有壓力,從入園簽到這一再普通不過的細節就可見一斑。但是,如果因為迎接督導評估就在規章制度的執行上有所松動,管理就會帶有隨意性。首先,評估檢查是面向全盤工作的,如果因為礙于面子而省略入園簽到,反而暴露了管理漏洞。其次,園長對于簽到工作態度不明,會干擾保安的履職盡責,也會降低園長在職工心中的公信力,影響日后的管理。
策略:破“情”立“理”
園長在日常管理中,難免會遇到需要在情理之間權衡的事。管理者的角色責任,決定了其不能沉陷于個人情感,而應從大局出發,做到權責分明。所以,任何隨意的管理行為,都要讓位于規章制度。這樣做雖有一定的壓力,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一種管理成本。
所以,一位能突破“情感”界限,堅持原則并帶頭執行制度的園長,才能對內樹立自己“理性”的領導權威,對外樹立幼兒園的規范形象,這對于一名新任園長尤為重要。檢查人員自覺簽到的行為,對這位園長糾結的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那就是破“情”立“理”,做一個目標感強、有原則的園長。
變教師的環境為幼兒的環境
案例二:滿墻的環創是為了誰
在一所新建園,墻面上貼著滿滿的成品制作的環創,有消防、食品、交通等各類安全教育內容,還有一些教師繪制的行為要求,如上下樓梯的注意事項等。這些環創占據了走廊兩側大部分的墻面。園長說:“剛入園幼兒的規則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想利用公共空間營造一個豐富的環境,便于幼兒學習。幼兒園剛開園,到處空蕩蕩的,做些宣傳板也可以裝飾一下。”
反思:園長意識到環境的育人價值,期待用環境的教育功能影響幼兒,出發點是好的。但用一成不變的宣傳畫布置環境,能引發幼兒主動觀察、探究和學習嗎?通過對經過走廊的幼兒隨機觀察可以發現,極少有幼兒留意這些墻面,也未見他們交流討論,園長期待的教育效果并未出現。可見,這些環創只是起到了裝飾作用。從走廊的公共環境再到班級環境,亦是如此。裝飾性的環境既浪費了資金,也錯失了環境育人的良機。
策略:將環境還給幼兒
環境創設是幼兒園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環境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源自成人主觀意愿的環境創設,未必是幼兒需要和感興趣的。如何讓環境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發揮作用呢?
首先,幼兒是環境的主人,園長要將環境創設的權利還給幼兒,引導教師最大化地放手。環創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做,這些幼兒能決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決定,幼兒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走路要注意什么?戶外活動怎樣保證安全?這些問題幼兒都有自己的答案,把幼兒的表征作品放到環境中,就為解決安全問題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同時,讓幼兒忙起來,也解決了園長或教師忙的問題。這樣創設出來的環境,才能引發幼兒主動關注并與之互動。
其次,環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隨著幼兒的學習與探究一點點“生長”出來的。現階段幼兒關注什么?他們的已有經驗是什么?探究了什么,發現了什么,獲得了哪些新經驗?……循著幼兒的學習軌跡,不斷在墻面上呈現和豐富他們的學習故事與課程地圖,這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所以,環境在一段時間內是要留白的,以便持續地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展示空間,這樣的環境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最后,盡管學前教育經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價格不菲、固化、裝飾性的環境仍然要謹慎投入。生活中常見、易操作、安全和可循環利用的低結構材料,不僅成本低,幼兒觸手可及,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滿足幼兒操作和探究需要的作用。
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
案例三:進餐環節有多重要
午餐時間我們依次進到小、中、大三個年齡班,看到了三種不同的場景。進到小班正逢教師在分餐,每個盤中的餐量都偏多,有的幼兒還沒開始吃就說“吃不了”。進入中班,幼兒已經吃了一半,餐桌上飯粒很多,地上也撒了不少。到了大班,多數幼兒已經吃完了,但是餐盤里仍有很多飯菜。
反思:這是一所非常“年輕”的幼兒園,從園長到教師,平均年齡不到30歲。除了保育員和個別教師,多數人沒有結婚更沒有做父母的經驗。這種年齡結構的教師團隊,極易忽略生活的教育價值。研討期間,我分享了進餐環節所見的場景,引發大家思考其中的問題。進餐是每天都要進行三次的美好事情,為什么會出現幼兒食欲不佳、進餐習慣不好、飯菜浪費嚴重的問題?如何改變?
策略:充分挖掘進餐環節的教育價值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生活。首先,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里找答案——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與衛生。其次,羅列進餐環節的問題,結合三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一一破解。小班幼兒本來食量就偏小,一次盛滿會給幼兒造成心理壓力,影響食欲,可以改為一次少盛、多次加量的方式。3—6歲幼兒精細動作發育不完善,就餐時“一手扶盤、一手拿筷(勺)”“一口飯一口菜”等提醒不可少。同時,針對剩余飯菜過多的情況,園長、保健醫和餐廚人員要進行科學的帶量食譜營養計算,合理配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可以開展自主取餐活動,給幼兒提供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機會,讓進餐這件小事,成為幼兒生活中有意義的大事。
新任園長要做好管理這門功課,要有將規章制度的執行融入日常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將創設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生長式”環境與課程建設相統整的理念和能力,要有珍視生活和游戲獨特價值的專業認知與實踐態度。從問題中尋找思路,從思路中研討方法,在“破”與“立”中思悟管理的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