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2-18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打罵教育從來都不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因為在實施打罵教育的家庭,常常充滿了父母和孩子在情緒上的沖突和壓力,這樣就影響了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在教育當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對家庭教養方式進行了研究,發現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優于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等其他教養方式。而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具有三個特征:
一、在這樣的家庭里,家庭氣氛是溫暖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既關心又支持,這樣的親子關系使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影響;二、這些父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經常和孩子交換意見;三、這些父母在“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和“對孩子有所限制”之間達到平衡,既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同時又是有底線,對他們提供一定的監督和引導。這些孩子有一定的獨立能力,并且社會責任感較強,同時又能遵守規則,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在實施打罵教育的家庭,缺乏上述的三個特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常常有人說,父母哪有不愛孩子的?打是親,罵是愛;打罵是恨鐵不成鋼,是為了孩子好,是“愛”的體現。可是,愛要通過語言和行動體現出來,讓孩子感到溫暖,而不是害怕和壓力。當孩子在遭到打或者罵的時候,他是感到溫暖還是感到威脅?很簡單,我們想象一下,你失手打碎了一個碗,你的丈夫過來就是一巴掌,嘴上還說,怎么回事?你上個月打碎一個杯子,這個月打碎一個碗,你總是這么不小心!試問,你能體會到愛和溫暖嗎?如果他過來說,怎么這么不小心?當心不要割到自己的手。還是這樣說話能讓人感到愛吧?孩子也是一樣。打和罵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被破壞,雙方經常體驗沖突和壓力。這樣時間一長,一定會影響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如果孩子信任父母,和父母親近,往往也比較能聽得進去父母的話;如果孩子害怕父母,情感上疏遠父母,甚至叛逆,這樣父母說什么都聽不進去。越是這樣,父母就越覺得教育效果不好,就越打罵;越打罵,關系越糟糕,教育效果就越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在實施打罵教育的家庭,孩子的意見和看法也同樣不被尊重。有些父母說,我方法用盡才打罵。我想說,那是你沒有找到更多的方法。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的看法和感受被尊重,他也能尊重父母的看法和感受。打罵其實是壓制,是父母宣泄自己“教育效果不好”而產生的挫折感,對于解決問題卻并沒有什么好處。即使打罵暫時壓制了孩子,讓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消失了。但是,如果沒有和孩子進行充分地溝通,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并沒被解決。當孩子大一些,無法再打罵的時候,很可能會有巨大的反彈,這時孩子的叛逆可能也會相當厲害。或者孩子因為長期被壓制而變得懦弱,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思想,在社交上也會很不順利。所以說,打罵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父母要找到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允許孩子表達,傾聽孩子訴說,養成和孩子溝通的習慣。能夠用語言溝通的家庭,打罵就不是必需的手段了。
由此可見,父母要學會在控制和放權上做到平衡。該管的要管,不用管的時候,比如,孩子能自己解決的就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解決,要允許孩子犯錯,在體驗中逐步成長。打罵教育的家庭通常控制過多,給孩子的自由度太少,反而孩子不能學會自我控制,也不容易遵守規則。
父母要時常審視一下,自己的家庭是不是具備上述三個特征?如果能努力做到具備這三個特征,打罵教育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