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立規矩”,我接觸過不少內心很矛盾的父母。有些媽媽會擔心,立的規矩太多,孩子會不會變得畏畏縮縮,不敢釋放天性。但是不立規矩,又擔心孩子以后難管教,被別人指指點點。
其實,規矩意味著安全,而不是束縛。6歲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么規矩呢?
1
做錯事要勇敢承認錯誤并說“對不起”
下樓被鄰居的孩子撞了一下,本來心情就不好,這下更是火冒三丈。突然,那孩子抬起頭來,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細聲細語的說了句:“阿姨,對不起喔,我不是故意的......”
瞬間,整個世界都晴朗了。
這就是“對不起”的強大力量。當孩子能做錯事的時候,寶媽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并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2
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6歲之前的孩子,孩子對物品的“歸屬權”三個字并不了解,通常覺得只要拿在手上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了。所以我們經常見到兩個小朋友為了爭奪一個喜歡的玩具而爭吵打架的現象。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生活中就要對自己的物品與孩子的物品加以區分,讓孩子對“你的”“我的”這些概念有明確的理解,并不時的強調一下物品的歸屬權,讓孩子漸漸的明白“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東西,但是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個概念。
3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到哪里去
很多父母反應自家孩子,從來不知道整理自己的玩具,隨玩隨扔忘性極大。不知道怎么整理自己的物品,有時越整越亂......那是因為沒有給孩子立下“物歸原處”的規矩。
其實,孩子在三歲之后,已經有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物品了。需要爸爸媽媽為孩子立下這樣的一種規矩——從哪里拿的東西再放回到哪里去。要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鍛煉的機會,比如吃完飯自己刷碗筷,用完毛巾放回原處等。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的學會“照顧環境”。長大以后,不管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將自己打理的井然有序。
4
不能打斷別人的講話
孩子在學校受到表揚,回家急著炫耀,打斷爸媽的正在商量的話題:“爸,老師表揚我了!”冷不丁的嚇別人一跳!
這樣是非常不好的一種行為。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對話是不禮貌的行為,你想想,如果你正在講話,媽媽突然打斷你,你會高興嗎?”這樣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別人,這樣的規矩孩子一生受益。
5
要學會感恩,常說“謝謝你”
好多孩子不懂得說“謝謝”,父母逼著說都不說,一是孩子不知道“謝謝”的巨大作用,二是孩子不好意思主動說。
讓孩子把“謝謝你”當作一種習慣,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必須要立的規矩。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管孩子有沒有理解謝謝兩個字所承受的巨大含義,都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你”,這是一種禮貌,更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還有一點,教會孩子盡量用“謝謝你”代替“謝謝”,雖然只是簡單的多了一個字,但是表達的感情卻相去甚遠。
6
“先來后到”是永遠要遵守的規矩
給孩子立下“先來后到”的規矩,從爸爸媽媽做起,徹底摒棄“小公主、小皇帝”心理,超市購物需排隊,晚到只能等待......
從生活的小事上教會孩子“先來后到”的道理,這樣才會避免孩子養成自私的毛病,生活中學會忍讓,學會平等交往。
規矩意味著安全,而不是束縛。“規矩”就像是登山路上的欄桿,有了它,孩子們才能更好的往上走,才敢靠著欄桿看風景;沒有欄桿,孩子們才是最沒有安全感,最迷茫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