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教育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8年學前教育的最新數據。
2018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6.67萬所,比2017年增長了1.2萬余所,其中民辦幼兒園占全國幼兒園的62.16%,約為16.58萬所。
2018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18.29萬所,比2017年增長了2萬余所,平均每月都在新增1600余所普惠性質的幼兒園。
2018年在園幼兒為4656.42萬人,其中普惠幼兒園人數為3402.23萬人,普惠園在園人數比2017年增長了160萬余人。平均每月都有13萬個孩子進入了普惠性幼兒園。
通過發布會上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們可以預計2019年普惠園將占八成。這也就代表著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是不會動搖的。
發展普惠之路,
如何能越走越順?
在我們出臺、落實各個相關文件大力發展普惠園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1、缺乏長遠規劃
在大力發展的普惠道路上,各別地方政府出臺的文件還有些籠統,只是將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作為提供較實惠學前教育學位的權宜之計,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建設只作簡單說明,隨意性較大,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設計。
2、存在“重建輕管”現象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認定只是起步性的工作,要確保其能為民眾提供質優價廉的學前教育,政府在提供財政支持的同時,更要對其進行保教質量的監控。
3、優秀師資匱乏
高質量的幼兒教師隊伍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核心和保障。雖然各項文件中提出派駐公辦教師來引領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但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將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普惠性民辦園的認定和硬件財政支持上,尚“無暇顧及”教師隊伍建設這一“軟件”問題。
4、財政經費投入
公辦園、民辦園在財政經費投入的通道上是打開的,但并不通暢,尤其是民辦園,要求條款太多,有的民辦園表示,拿到一筆經費反倒套住了自己。在我國很多地區,民辦園的數量遠遠多于公辦園,他們得到的總體經費不夠。
5、培養專業的高素質行政管理人才
我國政府管理部急需一支精干、專業的學前教育管理和指導人員隊伍,這樣才能落實相關的監管和指導工作,保證政府對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效益最大化。
同時隊伍要有一定的連續性,可以實現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種對接和聯系,保證中央思想和工作的落實;其次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并重視相關反饋,針對實際發生情況及時準確的處理。
無聲的變革中,
如何讓普惠園不在普通?
民辦幼兒園如何創新轉型,借力發展,讓普惠園成為品牌園,提供惠及大眾的、有特色、有質量的保教服務,成為幼兒園管理者們重點關注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接下來應遵循什么樣的發展策略呢?
1、 注重自我提升的幼兒園
總是低頭看路,無暇抬頭看天。這樣的幼兒園園長可能很忙、很焦慮,但是也因為"忙",因為不良的運營情況,幼兒園拿不出時間、不舍得付出成本參加培訓,最終將在故步自封中一步步被行業淘汰。
2、用細節打動人心的幼兒園
彰顯教育品質,與其他幼兒園拉開鮮明差距,不是依靠好聽的口號,而是依靠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無數細節。
教師的微笑、禮儀;教室布局的專業性;玩具柜的整潔和衛生;對于孩子細微變化的反饋;集體活動組織中的流暢有序……
隨著普惠園數量和質量的共同提升,細節必然成為打動家長的關鍵因素。
3、珍惜人才的幼兒園
普惠幼兒園數量增加,幼師的缺口會更大,優秀人才的競爭也就愈發激烈。
幼兒園是人對人的服務,好園長需要依靠好老師才能辦出好幼兒園,因此,幼兒園之間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失去了人才,也就失去了人心。
在人才的競爭中,錢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因素,擁有有好文化、好管理方式,為教師提供成長平臺的幼兒園,才是人才競爭中的強者。
4、注重園所文化的幼兒園
幼兒園的品牌不僅僅是"名稱"、"標識",而是家長孩子對幼兒園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綜合的認知,是幼兒園的性格與氣質,是區別于其它園所的關鍵要素。
有自己品牌文化的幼兒園,是有情感、有溫度、有故事的。內在有團隊的凝聚力,外在有家長的口口相傳。而缺乏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幼兒園的教學、服務、形象就容易跟風,不容易獲得家長認知,在招生競爭中就處于下風。
???????
5、注重共建和諧關系的幼兒園
和諧的關系,是一種需要長期培育、苦心經營的。如何營造園所獨有的管理氣質與老師建構和諧的關系,讓老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如何與孩子、家長建構和諧關系,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家長愿意配合園所開展活動,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和諧的關系。和諧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它具有隱蔽性和延續性的特點。
國家將普惠園和公辦園作為學前教育工作的重點,說明對于普惠園的重視,以及對普惠園的質量寄予期待。普惠園的優質發展需要全行業的共同推動,凝聚優質資源,加強隊伍建設,促進教育融合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