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上幼兒園,老師們總喜歡帶孩子玩?今天帶各位家長解密這其中的道理。
小區里有一個學士奶奶,平日很少出門,近年來卻出鏡率頗高,因為她逢人便講,自己有一個聰明絕頂的孫子。她的孫子一歲多會背三字經,三歲會算20以內加減法,如今四歲,報紙都能讀出很多字。
當然,這一切都多虧他有一個學士奶奶在家調教,70年代的女大學生,的確了不起!學士奶奶總是說,去幼兒園有什么用?我自己在家教得更好!于是每天早晨,當別的小孩哭鬧著被爸爸媽媽塞進車里送去幼兒園時,學士奶奶卻拉著小孫子坐在早點攤上笑看風云。
別的家長著急了,每次接到孩子第一句話就問:“寶貝,今天幼兒園里教什么了?”可惜,孩子一無所知的表情讓人沮喪。說好學費800雜費300,可一年下來交了2000多,問學到了什么吧,卻只會1到10個數字,連首古詩都沒學過,這是什么幼兒園?難道幼師們就天天陪著孩子傻玩嗎?要真是那樣,還不如自己在家教,也省得去幼兒園受罪,還花冤枉錢。
幼兒園到底學什么?某調查結果讓人跌破眼鏡:越是規模小、起點低的幼兒園越會承諾在學期間將教會孩子多少字,學會什么范圍的加減法,教會孩子什么樂器,而那些口碑好、學費高的幼兒園卻完全沒有教孩子學習的打算,他們似乎只會做一件事,就是帶著孩子玩!
幼兒園的游戲是傻玩嗎?
媽媽有疑問:
兒子上幼兒園快5個月了,只學會唱幾首兒歌,其他什么也不會。問他到底學了些啥,他說今天又玩了游戲,同年齡段的小孩都會認字了,我真有點兒擔心!不少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里的學習很是關心,常常問寶寶:“今天都學了些什么呀?”寶寶如果回答說“玩”,家長就不太滿意,甚至認為幼兒園不負責任。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在學前教育階段,游戲就是學習的主要形式。比如唱兒歌,兒歌結構簡單,節奏分明,通俗易懂,非常適合鍛煉寶寶的語言能力;再比如搭積木,能夠培養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為日后學習幾何打下基礎。媽媽有疑問:聽說讀小學前,小朋友要學會拼音、一些漢字,數學和英語也要學一些,否則會跟不上小學進度,可我家寶寶上的幼兒園怎么都不教這些知識呢?有的父母不清楚幼兒園里具體教些什么,等寶寶上了之后才發現,好像每天除了唱唱兒歌、做做手工之外,也沒教什么內容,由此產生不滿,認為這樣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其實幼兒園的各門課程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內容互相融合,通常由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5個領域構成。
孩子們到底哭什么?
其實是哭沒有媽媽隨時把好吃的奉上,沒有奶奶姥姥任由他想去哪去哪,想干嘛干嘛。簡言之,就是哭他失去了一呼百應、撒歡任性的好日子。想要在幼兒園生存下來,他們必須學會喂自己吃飯,小便后自己提褲子,睡醒了自己換衣服、穿鞋、系鞋帶,于是他們學會了自立。
飯前,他們會排著隊洗手、端盤子取餐,飯后簡單地收拾餐具,安放桌椅,不知不覺中他們養成了良好的進餐習慣,培養出秩序感。他會發現世界不是他一個人的,他必須學會和同齡小朋友和平相處,在共享中得到幸福感,在群體生活中獲得快樂,于是他學會了社交。
他們幫助老師收拾玩具,幫助小朋友做些簡單的事情,于是他們有了價值感。吃飯慢?小朋友們開始游戲,不會等你。挑食?下一餐開始之前,請忍受饑餓。哭鬧?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情緒而放寬要求。慢慢的,孩子學會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的性格變得柔軟、有韌性,可以以一個強大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
于是忽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不再扭扭捏捏,敢在陌生人面前大聲唱歌了。見到陌生人不用我們提醒,他會主動打招呼了。吃飯前,不用催促,他自己去洗手了。這一定是比孩子新學了一首英文歌更讓家長欣喜的進步,這是孩子在幼兒園收獲的無形資產。
世界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寵愛而對孩子寬容一點。
孩子遲早要脫離父母,獨立面對這個社會。與其說幼兒園為小學的學習打基礎,不如說是為孩子的人生打基礎。所以,你還覺得幼童時期知識和技能習得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嗎?會背“融四歲、能讓梨。”卻連一個同齡人的環境都沒有,所有的詩詞歌賦便都成了紙上談兵。那么,當孩子直接走進學校,走向社會,除了一肚子“學問”,恐怕還有一生都洗不掉的孤傲。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