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嬰幼兒大腦發育特點
嬰兒出生時腦重約為390克,從母親懷孕的7個月到嬰兒1周歲期間,大腦每天增重1.7克左右。2歲半至3歲的時候,嬰兒大腦的重量達到成人腦重的3/4;到7歲的時候,腦重達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腦的重量。
人的大腦里面大約有1000-2000億左右的神經元細胞。這些細胞分布在大腦的不同區域,承擔著特定的功能。研究發現兒童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經驗(曾經接受過的刺激)也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發展。有研究者研究了在黑暗環境中長到16個月的黑猩猩嬰兒。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在黑暗中養大的黑猩猩的視網膜和負責視覺信息的神經元細胞發生了萎縮現象。而且當這些視覺剝奪超過1年的話,這種萎縮將會是不可逆轉的。那么是不是提供一個具有豐富刺激的環境就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發現,在有很多玩伴和玩具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動物,它們的大腦更重,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更為廣泛。
教幼兒識漢字,給孩子大腦增加一個刺激的項目,對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偏執的認為學習漢字會傷害幼兒的大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其次,我們來看看漢字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現在使用的文字通常可以分為拼音文字和圖形文字。世界各國所用的文字多數是拼音文字,我國的藏文、蒙文、維吾爾文等也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傳導的是音、意兩類信息,主要刺激大腦左半球,稱為“單腦文字”;而作為圖形文字代表的漢字,同時傳導形、音、意三類信息,同時刺激大腦左右兩半球,稱為“全腦文字”。
研究發現,嬰幼兒記憶方式與成人截然不同!
成人記憶漢字,會分析字的偏旁、部首等各種內部結構、關系,俗稱邏輯記憶,運用的是左腦記憶;
嬰幼兒記憶漢字,是將漢字當成一個完整的、由線條組成的“圖形”來記憶,又叫直接記憶,運用的是右腦記憶,而右腦的開發對幼兒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再次,不是為了識字而識字,識字的最終目的是閱讀
文字是人們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如果較早接觸、較多運用,可以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當前我國幼兒的語言發展過多依賴于聽覺語言,缺乏視覺語言影響。幼兒沒有機會利用文字來獲取比聽覺更為廣泛和豐富的信息刺激,促進智力的發展。
通常來講,閱讀是幼兒發展各項素質的堅實基礎。很多口語能力正常但寫不出通順的書面語的小學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識字太遲、喜歡電視節目而不喜歡閱讀文字。在幼兒的諸項素質中,理解力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處理問題、與人溝通。一些幼兒在進入小學后總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應用題,這就是他們對文字理解力太低而造成的。
大量事實證明,幼兒接觸文字的時間越早,其日后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就會越強。幼兒通過識字閱讀培養起來的綜合素質,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較為高效地處理各類問題。
最后,早期識字利大、弊大,取決于學習方法
一方面,教育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識字方法是否正確,主要看是否符合幼兒的生長規律。
0~6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6年,是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對于幼兒來說,記憶根本不是負擔,而是一種生理需要。不管家長愿意不愿意,孩子每天都在記著他眼睛看到的一切。但記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要經過識記—再認—回憶(再現)這樣的過程,才能記的牢記得持久。
幼兒6個月時可以穩定地注意一件事物,2~3歲時可以集中注意10分鐘左右,5~7歲能聚精會神15分鐘左右。
不顧幼兒心理,整天無休止的識字,結果肯定會適得其反。而找到適合幼兒心理發育規律的學習方法,其結果必定是有效的,為孩子所接受的!
題外話,識字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
全球幼兒教育界基本達成共識,在急劇變化的當今世界中,當孩子長大成人后,他們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1、善于交流,尊重他人,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能力;
2、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判斷力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有較強的接收信息的能力,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4、能夠靈活使用已經發展成熟的復雜工具和技術,如:計算機;
5、當條件和要求發生變化時,能夠繼續學習新的方法、技能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