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對孩子而言,和玩游戲一樣是一種出自于本能的自發性表現活動;所以從事繪畫活動的孩子,應該是在滿足自我表現的喜悅,是充滿快樂和自信的。
然而常常有孩子求救式地說:“老師,我不會畫”。也常有一些家長詢問:在家要孩子畫圖,總得到“我不會畫”的回應。這個問題并不單純,但是有些老師或家長認為孩子不會畫,那就教他畫,于是給范畫臨摹,這樣的方式雖然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我們應知道兒童繪畫活動的含義,兒童畫是不同于成人的繪畫形式及標準,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主觀、直接的。表現方式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而有所改變,因此兒童畫雖不能滿足成人觀念中之美的要求,但卻是自然和自發的。像這樣的繪畫是不會限制兒童內在的人格發展,所以孩子不該有我不會畫畏縮心態出現。
當有這樣的心態出現時,大人就不能只視為技巧性的問題來協助他,或消極地認孩子沒有天份不會畫,就置之不理。因為背后是自信心喪失,不能自我肯定,不滿自己的能力,才會對自然、自發的繪畫活動產生我不會畫的問題。這樣的人格缺失,不只對繪畫產生畏懼,更擔心會對其他新的嘗試和學習也一樣會有挫折感產生,因而沒辦法感受到自我表現的喜悅,繼而學習意念低落,學習態度不專注。所以不能讓我不會畫這樣的內在情緒變成習慣,要找出原因并給予適當的引導,才能使他恢復原本自發的表現。
會產生我不會畫的原因,無非是失去自信心所致,而讓孩子失去自信的原因,結合多年觀察的經驗列舉以下幾點:
一、成人觀念的誤導、誤解
因不了解兒童畫真正的含義及其身心理發展階段的差異,而常給予不當的引導,如要求孩子要畫得像,畫得好;認為孩子畫畫就是要將物體形象表現得很具象。孩子會因無法達到如此的標準而失去自信心,相對的創作能力就無法發揮出來,因而只好說:我不會畫,來為自己解困。
二、生活經驗的欠缺
生活經驗是創作的基石,有些孩子欠缺生活經驗,若遇到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懸殊甚多的表現主題時,也會感到困惑而不知如何表達。如對爬山完全沒有經驗,老師要他們表現爬山的經驗,自然會產生挫折感。
三、同齡間的比較
孩子的學習除了老師,和同齡之間的互動也是很好的學習管道。但若在其成長中過程中習慣與人比較,或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若遇到他人負面的評語時,或同伴的表現比他強就會因而產生眼高手低的挫折,使信心喪失。
四、教學上的失誤
教師沒有認清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亦無詳細傳達教學重點,也會使孩子不了解主題的內容失去創作動機而直接地說:我不會畫。有的老師習慣給孩子范例,若孩子已習慣依賴范例,自我創作的能力也就慢慢喪失。若有朝一日要孩子自由發揮,也會發現大部分孩子會不知如何下筆。
針對以上幾種原因,我們應該如何協助孩子快樂地享受創作的樂趣呢?
一、建立正確的引導觀念和方法
身為美術老師或父母,一定要知道兒童畫沒有外在的標準;每個人會因個性及成長經驗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孩子在生理成長上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在繪畫方面也有一定的發展過程。
每個孩子都須從自主性的運動機能之涂鴉期開始,慢慢進入以自己的圖式來表現心中的意象之圖式期,最后才有想將視覺記憶的物體如實地呈現之擬寫實的表現,到了寫實期也已經是初中以上了。因此當孩子開始涂鴉時,也許大人看不懂孩子涂鴉的內容和意義。但要有肯定和鼓勵的回饋,不能給予批評和指責。并要幫助孩子建立畫圖沒有所謂的對和錯之觀念。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時,并不能直接教他怎么畫。應先探其原因,若是因習慣臨摹所產生的挫折,一定要先杜絕其臨摹的行為。先從最有感情的物體或情境下鼓勵大膽下筆。若孩子一動筆自己畫出圖形,那怕只是簡單的幾筆線條,也可以回饋地說:不用學別人,也可以畫出和別人不同的,真好。若孩子受外在標準或抄襲方式影響很深,先別要求孩子表現具象的物體。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造形游戲,如線條的構成或顏色的混色游戲。成人唯有用童心看童畫才能接近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而幫忙孩子突破心中的障礙。
二、生活經驗的擴充
兒童作畫是畫其所知,因此生活體驗是很重要的。有很多男孩喜歡汽車天天就是畫汽車,若常看卡通就會在畫面上常出現卡通里的角色,女孩對漂亮的公主情有獨衷時,就會一直投入在如何畫好公主。這些都是自然的發展,只需要擔心的是孩子自始至終在造形上沒有變化,缺少思考。
若希望孩子可以跳脫固定的描繪主題,就必須讓孩子的生活經驗豐富起來,不要只有電視、漫畫和電玩。多讓他接觸大自然,多動手做自己的事,請他幫忙做家事。平時多引導他關心生活周圍的人、事、物。如上市場或修車時也可以邀他一起同往,上下學途中也能觀察特別的地方,如修馬路、建筑工程、植物的生長,等等;如此除了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更啟迪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對任何有趣的事常投入而忘我,如在地上看到一群螞蟻或在動物園看到喜歡的動物,有可能駐足良久不動。有些大人會因時間或沒耐心等候,奔命催促打斷孩子研究的精神,使得孩子的視覺記憶不完整,也喪失累積經驗的的機會。
三、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的天生特質是因人而異,就是雙胞胎也是有差異,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因此尊重每位孩子不同的表現是每個大人應該學習的,這對現今的大人而言也許有些困難。我們從小習慣在被比較的環境長大,也自然不知覺地將孩子和孩子之間做比較。但當我們有了認知隨時提醒自己,以身教來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自我的特質,接納自己;并進而尊重他人的特質。
四、指導者觀念的澄清
身為指導者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是引導者,活動前的計劃是整個活動過程比重最大的。面對教學,一定要清楚孩子的繪畫特征,及其身心發展,和社會行為發展等等。如此才能設計符合孩子的需要與能力所及之課程。才不會有揠苗助長的疑慮。
總而言之,一個富有創意并尊重孩子主觀意念的環境,最能幫助兒童藝術創作的呈現。在此環境陶冶下的孩子,必然信心十足,自然不會再有我不會畫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