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時間老師不愛發言、總是被動學習?從問題出發,讓原本教研高質量發生!》
園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兒園也通常會借助教研,幫助老師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實際問題,進而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發展。
園本教研的價值和重要性顯而易見,與傳統教研活動相比,它的問題從實踐中來、內容“自下而上”,更多的是為了解決本園保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園本教研的基本流程是怎樣的?在教研時組織者應注意哪些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進行了一些思路梳理,希望對老師們有所幫助。
01、尋找、確定教研問題
就像兒童的游戲是圍繞問題的解決一樣,教研一般也是圍繞問題開展的,并以此達到解決老師們實際問題的目的,因此園本教研具有“問題性”,問題對于園本教研具有導向的作用,它主要來源于老師們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保教實踐中的體驗和日常保教管理中的困惑。
教研組織者可以先收集這些問題,了解老師們在工作中真正關心或遇到的難題。在教研前期,我們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組織教師座談等方式采集問題,負責教學的老師或園長也可以通過觀察一線教師的日常組織,發現老師們需要提升的能力、工作困惑等。
02、分析、辨別教研問題
每個老師都會有自己的困惑,因此收集后問題的數量一定不少,但是否每個都適合作為教研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問題雖多,卻需要聚焦于“真”問題上,組織者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辨別,結合所在幼兒園實際,找出有價值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再在教研中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討論。
教研問題的篩選有三個標準,老師們可以作為參考:
? 是否具有普遍性
談及問題,很多老師講到班級當中的個例,如一個孩子每次進班都會哭,已經持續一學期了但老師還是解決不了……這種問題確實非常重要,但更適合與老師進行一對一溝通交流,而非作為教研問題呈現,因為類似的情況并不會在每個班級都出現。
但是換一個角度,如果小班孩子剛入園,大部分都在哭鬧,這是困擾老師們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適合作為教研問題進行討論。
我們會發現:教研問題的普遍性越高,跟老師實際工作契合度也就越高。聯系更強,交流討論起來更有共鳴,老師的內驅力增強,教研質量也能得到真正提升。
? 是否具有迫切性
在本次教研中,有沒有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否則可能會影響老師接下來的工作或專業性?比如在開學初做材料投放的相關教研,班級孩子現階段對某一主題特別感興趣而老師不知道如何支持等。
? 是否具有發展性
教研核心問題的解決一定要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精神相一致,在教研前我們需要明確解決的到底是老師的管理問題還是兒童的發展問題,比如班上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跑,老師不知道怎么辦,在這一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老師的管理問題而非兒童的發展問題。
03、教研過程的計劃與方案
當問題確定好后,教研計劃也就開始了。教研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幼兒園也都有做一學年的整體教研規劃。在單次教研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
? 有明確的教研目的
本次教研的目標是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核心目的是什么……這些是需要提前明確的。
? 確定參與人員
需要哪些老師參與教研呢?保育老師需要參加嗎?主班老師和配班老師都要參加嗎……參與人員要有針對性,如這一次的教研主題涉及保育的相關內容時,保育老師是一定要參加的;下一次教研主題是如何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保育老師可能就不在其中了。
除此之外,還有新教師與骨干教師的人員區分、小中大不同年齡班的人員區分……確定參與人員的目的是有更強的針對性。
? 教研活動準備
物質上的準備:如教研所需場地、道具、游戲環節、書寫工具等。
經驗上的準備:老師們可以提前就教研問題查閱相關書籍或進行一些思考,這樣在活動開始后也能快速進入狀態。
04、教研過程的組織與實施
對教師個人來說,教研活動幾乎是在教學實踐之外最重要的專業學習與發展途徑,在組織與實施階段,注意這些方面能推動教研向高質量不斷邁進。
? 重要的提問
在教研實際組織的過程當中,提問是促進老師思考的重要手段。第一,教研中盡量提開放性問題,比如你覺得理想當中的孩子游戲狀態是怎樣的?老師才能有話說,如果提封閉性的問題,談話往往無法展開;第二,提問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比如本次教研主題是戶外安全問題,但可能老師們聊著聊著就轉到了區角相關話題上,此時就需要及時通過提問拉回原本的主題。
? 注重客觀描述
客觀描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客觀描述老師的想法而非主觀臆斷,避免大家在溝通時產生誤解;二是借助客觀描述讓老師們方便獲取關鍵信息。
? 善于將討論的內容聚焦
在教研時,容易出現討論內容偏離主題,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但可能會導致教研深度不夠甚至不能解決問題,因此組織者也要時刻注意將主題及時拉回。
? 注意感悟、體驗方法的使用
理論的方式固然很重要,但有時像孩子那樣直觀地體驗也能幫助老師們打開思路。
比如在師幼互動的教研過程中,角色扮演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分角色扮演老師和孩子,直觀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再比如在討論戶外材料投放時,可以讓老師自己去玩一些戶外的材料,讓他們親身去體驗這些材料怎么玩,好不好玩,為什么有的材料孩子不愿意玩……
? 營造平等和諧的研討氛圍
教研活動是實現對話性與合作性實踐的活動,但前提是老師能夠感受到平等、和諧,以及被接納。除了全園性質的大教研,還可以通過不同年齡段、話題等劃分小組進行教研,老師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 應當基本形成相對明確的結論
有了結論,才會有后續明確的實施,最終應當基本形成相對明確的結論,有一定的成果呈現。
05、教研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效果與反思是非常容易被組織者忽略掉的部分。在教研活動結束后,如果沒有做到對教研效果和內容持續跟進,就容易出現教研時很熱鬧,教研后還是老樣子的情況。
那么教研活動結束后,效果怎么樣,我們從何得知?又如何進行反思呢?
? 多元主體參與評價
很少有幼兒園在教研之后會詢問老師:“你覺得這個教研怎么樣?”
但多元主體參與評價意味著發起者、組織者、參與者都能對教研進行評價。一個幼兒園教研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們希望把教研做好,能夠真正發揮它該有的作用,就應注意在每場教研活動中逐步積累起經驗,重視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遵循正向、積極的評價原則
一些老師曾表示害怕在教研場合說錯被批評、說得不好被嘲笑,壓力很大,因此在活動中基本是附和領導的觀點,偶爾發表不同的見解。透過這樣的情況,可以預見,教研活動將趨近于“一言堂”,沒有活力。
應當明確,教研的目的不是為了給老師“找碴”:你做得有多不好,你的班級有多亂……而是對老師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因此,在鼓勵老師在教研中多交流討論的同時,組織者需以積極的態度及時回應發言的老師,成員之間互相寬容、欣賞,營造良好的氛圍。
? 采取多種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有很多,如參與老師的感受、教研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教研中提到的方法老師是否能落地執行……需要綜合進行評價。
不同主題的評價也不同,比如安全主題看安全事故發生的頻次是否有下降,班級材料投放主題看老師后續班級環境是否有變化等。
? 關注教研活動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組織者往往有這樣的困惑:已經開展了教研活動,也產生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實施起來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后續跟進,比如教師是怎樣理解、執行的?在執行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
如果缺少教研成果的跟進,那么教研活動效果可能不會太好,對于組織者而言,一定要關注討論成果后續有沒有在班級中落地,有沒有在教師的教學、支持當中得以體現出來、推廣,一段時間后還要回到班級中去驗證教研的效果。
園本教研強調了教研活動的“園本化”,需要每一位老師的積極投入,它不再是任務驅動下的被動學習,也不再是缺乏發言機會的“你說我聽”。
當下如果想要老師更好地參與到教研當中,最好是“從老師中來,到老師中去”,讓教研活動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