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墻面環境創設在內容上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就是教師策劃、設計的現象普遍。
問題二:幼兒園的慣例要求教師開學初布置好環境,進行環境評比,因此必定造成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純粹追求環境布置的結果。
問題三:由于開學初花了大氣力精心布置的環境,因此舍不得更換,常常存在著墻飾整個學期無變化。既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
好在,上述的幾種問題我們漸漸意識到了。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環境創設大都還是從教師的設想和愿望出發的,基本上不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因而環境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那么如何發揮幼兒園墻面布置的真正價值呢?結合新課程和課改理念,我羅列出以下幾點:
一、讓環境創設中的主題墻飾“說話”
“環境是可以說話的”,因為其中的關鍵,經過良好設計的環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誘發孩子積極行為的作用,環境的作用常常是潛移默化的,并不斷重復的,所以有時它的效果比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得更實在。如:小班 “我的家”主題墻飾:小班幼兒在剛入園時肯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不安,教師在環境創設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在活動室的墻上,布置了“我的媽媽”墻飾。瞧,“媽媽”的眼睛多漂亮,臉上還帶著笑,仿佛在說:“寶寶別害怕,媽媽在這兒呢!每當孩子們想家想媽媽了,都會看這面墻,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此外,還特別布置了一面互動墻――“我的家”:幼兒與爸爸、媽媽等家人親親熱熱在一起的照片。對那些有入園焦慮現象的幼兒,教師會指著墻面的照片說“寶寶真漂亮,笑得多甜、多開心呀!”,從而緩解幼兒入園焦慮。教師用心去體會幼兒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這一陌生的環境,在環境創設中努力激起幼兒對班級多一分牽掛,多一點來園的愿望。教師在墻面環境布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把教師對幼兒的關懷借助環境去表達,使幼兒如沐春風,如潤春雨。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環境中墻飾的內容時更多的考慮內容隱含的教育價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觀。例如,選擇一些常規及良好習慣的培養的內容張貼在相應的
墻上提示幼兒,不僅可以讓幼兒自己對照,而且同伴之間還可以相互監督,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良好習慣,而且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又如可以在活動室放玩具的墻上,張貼一些有關玩具要輕拿輕放、玩具要大家一起玩等的內容等等諸如此類體現生活板塊教育的環境創設內容.
二、 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主題墻環境的創設
教師要改變觀念,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環境的創設,把墻面環境的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那么教師的角色就會從原先的直接動手、動腦者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首先,教師要多關注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點、觀察孩子的需求。激發他們創設主題墻飾的積極性,然后多傾聽孩子創設墻飾環境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發動幼兒討論最后共同定出墻飾的內容。如,孩子們常常會互相說自己去過那些地方游玩,這些常常會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那么如何把這些興趣變為我們幼兒園主題墻飾的一個內容呢?教師可以適時地啟發幼兒,你什么時候去游玩的?你都玩了些什么?啟發幼兒集體討論然后定出“節日快樂”墻飾的內容。如:“節日快樂!"的墻飾“這面墻飾,是由朱清云小朋友"五.一”節去北京游玩,回來和小朋友講述游玩趣事而生成的一個主題墻飾。老師抓住教學的這一契機,引發孩子們收集有關節日的圖片,如“三八節”、“兒童節”、“教師節”等等,當孩子們對節日越來越關注的時候,教師便利用家庭資源,讓家長給孩子們豐富一些重大節日的知識,同時發放家園調查表,讓家長記錄孩子到底了解哪些節日,在過節時孩子們是如何度過的。快過"元旦"時,老師組織孩子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豐富墻面。"元旦"剛過,老師又動員孩子們把過節時拍的照片帶來裝飾墻面。瞧,孩子的舞姿多動人,神情多專注,外出游玩時的笑臉多燦爛,至此一組生動的墻飾便應運而生。這面墻飾,有孩子們的快樂參與和家長的熱情合作,不僅發揮了它應有的教育功能,也使家園關系更為融洽,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其次,將收集布置的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我們應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孩子能做得到的應盡量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能想得到的讓他們自己去想,通過多渠道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途徑獲取信息和材料,發展他們獲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在收集材料后盡量讓幼兒自己協商如何裝飾主題墻飾,這樣孩子間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此時教師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隨時的觀察幼兒,當發現幼兒的確有困難并真的需要幫助時,可輕聲的問幼兒“需要我的幫忙嗎?”征得幼兒同意后再介入。
三、墻面環境創設的動態化
這里所說的動態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指主題墻面的創設的內容不是一呈不變的,可以隨時的變化,增減。如隨著幼兒興趣需要布置墻飾,而又隨著季節的變化或是主題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是重新布置,也可以是逐步的深入與豐富。“開火車”是大班孩子喜愛的語言游戲,每當說起“嗨,嗨,我的火車就要開”時,孩子們都會前傾著身體,睜大眼睛,一邊拍著小手一邊張大嘴巴跟著說,那興奮勁就甭提了。可教師卻發現,孩子說的火車開往的地址僅僅局限于我們周圍的城市,如南京、淮安等,雷同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擴展幼兒視野,教師便鼓勵幼兒每晚7:30分收看、收聽“天氣預報”。一周下來,他們知道的城市名稱漸漸多起來,幾位教師精心描繪了中國地圖,游戲時,孩子們說出城市名稱,教師就同孩子一起在地圖上找出來,孩子們參與游戲的熱情更加高漲。有一天,幾個男孩子在一起討論坐什么車去北京,有的說:“坐火車。”有的說:“坐汽車。”教師則想:“何不讓幼兒自己設計制作車呢?”基于這種情況就開展了一次手工制作活動。孩子們用飲料瓶、紙盒等各種廢舊物品制成了公共汽車、火車、貨車、小汽車……根據孩子們的愿望,教師把這些車固定在地圖的周圍。就這樣,以“我的車就要開”為主題的墻飾產生了。墻飾根據孩子的需要不斷豐富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斷收集、儲存、整理、交流與分享信息,他們的觀察、思維、交往以及表達的能力均獲得了提高。
第二:動態化也表現在墻面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因為教師在環境墻面布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里面蘊含著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真切的情感,另一方面,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整個環境的改變,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將會在墻面上寄托自己心愿,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相信是自己使環境變了,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小主題“我的小手真能干”讓幼兒共同來布置幼兒園這個“家”真正讓幼兒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墻飾中,讓墻飾真正成為幼兒與教師近距離的“對話”。
另外,適時提供物質材料,調整環境設置。要充分發揮環境材料的作用,我們還必須明確每一個墻飾的教育價值。如某中班的墻飾“地球媽媽”就是幼兒為配合環保宣傳而設計制作的一幅宣傳畫。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地球媽媽生病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地球媽媽生病的原因和為地球媽媽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幼兒也參與了許多環保活動,自覺、主動地保護身邊的環境。在墻飾設計制作過程中,由于墻飾的內容和材料均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和幼兒關注的話題,所以幼兒很感興趣也易于接受。教師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把環保教育引向深入,并與幼兒的日常行為聯系起來。這些做法為幼兒真正理解環保的意義、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主題墻飾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教師引導幼兒繼續收集、整理材料,豐富墻飾內容。在此過程中幼兒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環保信息,他們開始學會關注周圍環境,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周圍環境。
總之,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影響雖是隱性的,卻是巨大的。幼兒園主題墻面環境創設不再是強調“美化、綠化、凈化”等外在裝飾,也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手工勞動,更不再是盲目仿效他人的流行趨勢。我們應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他參與的積極性,共同創設幼兒所喜愛的與之產生互動的主題墻面環境。使它對幼兒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產生隱性的影響。讓幼兒關注生活,學會生活,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