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還未過去,不明兒童肝炎還沒查明白,居然又有一種新病毒流行起來了——猴痘。
除了英國、美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相繼報告發現猴痘確診病例外,還包括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瑞典、比利時、加拿大等在內的更多國家,也確診了多例猴痘病例。
猴痘這個名字雖然陌生,但是它的親戚你一定從小就聽過——天花。
猴痘帶給大家的恐懼,也大多是這位近期留下來的“后遺癥”,以至于大家對于猴痘病毒的關注度相當之高。
那到底什么是猴痘呢?會不會傳染到我國?能不能預防和治療?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猴痘屬于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最有可能為天然宿主是嚙齒動物,例如松鼠、土撥鼠、不同種類的猴子等,猴痘最早發生在猴子身上,1970年出現了首例人被感染的病例。病人的發病癥狀和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
令人安心的是,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數人在出現癥狀后2-3周就會康復,少部分嚴重者會致其死亡,致死率為1%-10%。
雖然猴痘看起來不是特別嚴重,但猴痘感染對于孕婦有較大風險,在孕婦感染后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而對于猴痘病毒,至今暫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世界上第一例猴痘病毒,早在1958年的哥本哈根就已經發現了。猴痘顧名思義,最早就是在猴子身上發現的(發現的首例是綠猴)。等到1970年的時候,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了首例「人感染猴痘」的病例,當時病毒的主要流行地區為非洲的熱帶雨林地區。直至2003年,猴痘首次發生于非洲地區之外,在美國數州暴發,暴發原因可能與寵物土撥鼠有關。
時至今日,猴痘已經開始在非猴痘流行國家發生(非猴痘流行國家簡單理解就是本不應該大量發生的國家)。
猴痘具有傳染性是肯定的。它的傳染主要分為:動物傳人和人際傳播兩種。
人類感染猴痘病毒,主要通過被已感染的動物咬傷,或直接接觸被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猴痘病損而受染。如果食用已感染的動物,烹飪不當,人類也是容易感染的。對此,世衛組織曾發起提醒: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旅行時,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尤其是避免在無防護情況下。接觸患病或死亡動物的肉、血液或其它部位,食用前必須徹底煮熟!但5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現有信息顯示,與有癥狀的病例發生密切身體接觸的人群中正在發生「人際傳播」。”
一般來說,猴痘病毒的人際傳播并不常見。因為人際的傳播途徑,包括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損傷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很長時間的面對面交流,才能發生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就是說,除非是和感染者非常密切地接觸過(母體胎盤、性、長時間面對面等),否則是不易發生的,這也是猴痘區別于新冠病毒的最大不同。
猴痘的臨床癥狀與天花病毒相似,但程度較輕。感染者會出現發熱、劇烈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疲乏無力、背痛、皮疹、肌肉疼痛等癥狀。常見發生部位,多在臉部、手掌、腳掌和軀干部位。
感染分為兩個階段:發病期(0-5天);皮膚出疹期(1-3天)。皮膚上出現的濃痘,也與天花相似。猴痘的潛伏期通常是6-17天,最長可達21天。對此,比利時衛生部門在19日發布聲明,要求猴痘感染者,需進行21天自我隔離。
猴痘的預防想必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了。
既然咱們多次提到,猴痘和天花是“親戚”,那么我們已有的天花疫苗,對猴痘是不是也有預防作用呢?
當然具備。
天花疫苗針對猴痘病毒,是能我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的,它的預防有效率在85%左右。這個消息一出,給很多人都吃了一顆定心丸。其實早在2019年,就有一款基于減毒痘苗病毒研制的疫苗,獲批用于預防猴痘。
今年,已被美國藥管局批準的抗天花病毒藥物Tecovirimat在歐洲獲批可用于治療猴痘。英國政府也已經開始動作,向部分醫療工作者或是有猴痘病毒暴露風險的人群,提供天花疫苗。其實對于猴痘,咱們無需恐懼。且不說我國目前并未發現猴痘病例,就算退一萬步說,天花病毒作為曾奪取過百萬人生命的強感染病菌,都能被人類徹底消滅,相信戰勝猴痘病毒,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希望大家能夠科學、理性地對待猴痘病毒,堅持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