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老話說“春捂秋凍”,天氣溫慢慢回升,可冷暖多變。但清晨騎車走在路上的人們也開始摘掉棉帽、手套之類的御寒之物,風吹在臉上也不再凜冽。
不過,在這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早晚溫差還是有點大,所以親愛的孩子們、家長朋友們還是需要 “捂”著點兒。尤其是孩子皮膚、身體需慢慢適應冷暖天氣的變化,“捂”更有利于維護身體對體溫的控制,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而所謂“春捂秋凍”就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很多媽媽說氣溫很高的時候捂著很熱,也不能脫衣服嗎?其實“春捂秋凍”不是簡單地穿不穿衣服,穿多少衣服,還是有很多講究可言的。
先說說什么是“春捂”
首先,“春捂”有利于抗寒。人體也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所以在春天開始復蘇,在冬天“冬眠”的皮膚細胞漸漸活躍,毛孔張開,這時冷風襲來時,就會通過毛孔侵入人體,不僅寒冷還會引發疾病。
另外“春捂”也是適應氣候的一個過程,初春時節,寒流冷空氣還時有,氣溫還不太高。在這種情況下,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冷暖的變化,容易發生感冒、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更重要的是春季本來病菌就大量復蘇繁殖,侵襲寶寶身體,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疾病。
春捂把握“815原則”
雖說“捂”很重要,但是并不是簡單的穿脫衣服就可以了。一般來說,15℃是個臨界溫度,超過15℃就脫掉孩子的棉衣,否則就真的會感到熱,也就是超出了耐熱限度。此外,如果日夜溫差大于8℃也是捂的信號,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氣溫溫差達到8度,也是需要捂捂的。
其實,春捂也不一定非要穿笨重的棉衣棉褲,出門選擇容易穿脫的擋風外套,既保暖又透氣,如果衣服裹得太多捂出汗,吹了冷風也容易著涼。
寶寶這些部位要捂好
1、頭頸
人體頭頸部血管豐富,而30%左右的熱量都是由頭部散發,尤其是寶寶身體的熱量散發很快。而且頭皮和頸部的皮膚很薄,所以春捂最好能保護好寶寶的脖頸和頭部。不過頭部也不能捂的過熱,否則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
2、肚臍
不單單是肚臍,整個寶寶的肚肚部分都需要保暖,如果受寒,會直接損傷腸胃、脾胃,導致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等問題。
3、后背
后背對于中醫而言是很重要的軀體部分,是“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保持后背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不過,保暖也不能過度,如果寶寶穿得太多,后背出汗,反而容易感冒。
4、腳丫
四肢由于離心臟較遠,所以血液供應可能就不足。尤其如果雙腳受涼,寶寶免疫力下降,潛伏在鼻咽喉的病菌就會趁機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春捂”還要注意這些原則
1、下厚上薄
春捂穿衣要“下厚上薄”,因為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差些,容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二月,要注重對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2、把握好時機
春季氣候多變,時有寒潮過境,在冷空氣來臨前的一到兩天,媽媽要適當給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處的“捂”,可將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門外。
3、脫穿衣服看情況
春季早晨天氣比較冷,到中午溫度升高時,不能馬上將孩子的衣服脫掉。當孩子玩得滿身出汗時,也不要立刻脫衣服,先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讓孩子安靜下來,等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外衣。
4、持續時間
7-14天恰到好處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要慢慢地減下來。但是減衣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沒“捂”到位的現象。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適應。減衣過快有可能會讓他們凍出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