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無小事,但是大人卻很容易因為孩子還小就隨意地對待他。
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幕:孩子一臉天真地對大人說著什么,卻被三言兩語搪塞過去,或者大人玩著手機,面無表情,留下孩子眼睛睜得大大的,期待著父母的回應。
對于孩子而言,你每一次積極的回應,都能讓孩子倍感幸福,尤其是下面這三件小事:
一、積極回應孩子的提問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時期,腦袋里會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追著父母提問: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要刷牙呢?人為什么要死呢?
有的問題甚至讓父母哭笑不得,英國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3~8歲的孩子,平均每天要提出73個問題。
面對孩子的提問,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其實這種好奇心是一筆財富,父母對待孩子的問題的認真程度,直接影響了孩子好奇心的發展。
當孩子喜歡東問西問的時候,是父母最需要耐心的時刻。孩子對生活中各種知識的好奇,如果得到了理解和鼓勵,孩子會更加熱愛觀察和思考,他才會接著提出新的問題。
相反,如果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提問非常敷衍,有的甚至是嘲笑,孩子好奇心沒了,喜歡思考的熱情也被磨滅了。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有的父母說,孩子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其實,這并不可恥。向孩子坦誠,并且主動和孩子一起學習來獲取答案,這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二、積極回應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對媽媽說:“媽,我腰疼。”媽媽會直接回一句:“小孩子哪有腰!”在大人的認知里,孩子的感受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虛假的。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件小事:十二歲
的卡羅爾,最喜歡的表姐在這里和她一起度過了一個暑假之后要回去了,不幸的是,她的媽媽對卡羅爾的悲傷一點也不理解。
卡羅爾:“蘇茜要走了,我又要獨自一個人了。”
媽媽:“你會找到別的朋友的。”
卡羅爾:“我會很孤獨。”
媽媽:“你會好起來的。”
卡羅爾哭了起來。媽媽也失去了耐心:“你都已經十二歲了,還這么愛哭。”
卡羅爾狠狠地瞪了她媽媽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間里,關上了門。
小孩子的煩惱雖然小,但是痛苦卻是真的。
家長看來都不算什么的小事,對于孩子來說也許非同尋常,這些微不足道的困擾足以擊垮一個孩子。
在這些孩子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給這些事貼上對錯的標簽、輸出很多教育的大道理,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大人看見并理解。
著名作家卡森麥卡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害的童心會萎縮,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布滿深溝。
懂得認真回應孩子的感受,就是在呵護孩子的心靈。
三、重視孩子在意的小事
看過一件很感動的故事:有個媽媽帶著騎著滑板車的兩歲多的孩子在外面散步,路過一家洗車店,看到洗車師傅正在洗車,孩子問媽媽:“他們在干什么呢?”媽媽說:“在給汽車洗澡。”孩子靈機一動,跑過去跟對正在洗車的老板說:“叔叔,能給我的車車洗澡嗎?”老板痛快地答應了小朋友,忙完之后,拿起洗車水槍對滑板車認真沖洗。
這個故事的溫柔之處就在于大人們沒有嘲笑孩子天真的想法,反而能順著孩子感受,保護孩子的天真。
這讓我想起朋友的故事:朋友曾經給女兒買過一只布娃娃,女兒特別喜歡,甚至給她取名“小兔”,睡覺都要抱著玩偶睡。有一天,布娃娃的
手臂縫線崩開了,女兒玩的時候,一不小心,布娃娃的手就被扯下來了。
這可把女兒嚇壞了,號啕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怎么辦,怎么辦……”
朋友聞聲趕來,忙安慰女兒,但是并沒有效果,看著女兒抱著布娃娃傷心的樣子,他意識到這個玩偶對孩子的意義不亞于一個好朋友。他溫柔地告訴女兒:“寶貝,小兔生病了,我們一起治好它吧!”
他從家里翻箱倒柜找出針線,坐在地板上開始一針一線給女兒縫布娃娃,總算七歪八扭地把布娃娃的手臂縫上了。
一個大男人的針線活可想而知有多差,但女兒卻特別開心,抱著布娃娃,稚嫩的小臉終于放晴。但像這樣的孩子都很幸運,他們身邊有理解他的大人。
我們有時候很難理解孩子這種感情,這些在我們眼里分文不值的東西,卻被孩子視如珍寶。如果反轉視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在乎的事情,就能理解他們的“舍不得”。一個溫柔的父母,能把孩子的眼里的事,當成大人的事去對待。
陶行知曾在《小孩不小歌》中這樣寫過:“人人都說小孩子小,誰知他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我們眼里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的大事。認真對待孩子眼中的事,意味著在孩子認為是很嚴肅的事情上,千萬別拿他開玩笑。
比如,每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注重隱私,如果你認為孩子的事沒有什么是自己不能知道的,粗暴地去窺探他們的秘密,會慢慢失去孩子的信任。
比如,當孩子守著自己的玩具不愿分享時,為了禮貌,你擅自分享給其他小孩子,你會慢慢失去孩子的尊重。
再比如,小孩子告訴你一個秘密,他希望你守口如瓶,你覺得很可愛,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你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的真實想法了。
把孩子的“小事”當成“事”,孩子慢慢感受到的是大人對他的重視和理解,他的內心慢慢就會被這些愛填滿。
善待孩子的童真,考驗的是為人父母的智慧與耐心。
愿我們都能成為這般溫柔的大人。
點擊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