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師幼互動是評估教育過程的關鍵指標之一。教師對師幼互動的認識和有意識性,影響著師幼互動的質量。多數年輕教師在游戲活動中存在著“師幼互動來無影去無蹤”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觀察與分析的能力不足。因此,本文將介紹師幼互動中的觀察“四點法”,目的是讓游戲中的師幼互動有跡可循。
一、看,幼兒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課程游戲化理念下的真游戲倡導解放幼兒,當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開展游戲時,教師不僅要看到幼兒的行為及過程,還要看懂幼兒行為背后的思維、意圖、緣由等等,以此分析并判斷出他們的現有能力水平。
案例情境1:
今天沙池游戲的主題是“恐龍蛋”。到了沙池,孩子們基于之前玩干沙與濕沙的經驗,選擇了各自需要的材料。怎樣“調制”出能捏成恐龍蛋的濕沙呢?孩子們有自己的辦法。
鏡頭A:佳怡和嘉莉選擇兩人一起玩,佳怡先在鍋中裝入干沙,嘉莉用一個黃色的桶裝滿水放在旁邊,囑咐佳怡說:“我們把水放在邊上,一點一點加水。”說著舀了一勺放進干沙中按了按,接著說:“好像不夠,可是全倒進去的話就會爛掉,像我們上次那樣變成沙子水。”
鏡頭B:灝灝請好朋友晨晨幫忙一起用塑料軟管運水,將水運到了一塊空間較大的區域(這里沒有其他孩子在玩),他們把水倒了出來,三個來回之后,一大片干沙都變成濕沙,灝灝抓起一把濕沙一捏一揉就做了一個恐龍蛋。
案例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案例的兩個鏡頭中,面對“怎樣調制出合適的濕沙?”這個問題時,不同能力和經驗水平的幼兒通過各自的方法為制作恐龍蛋籌備可以用的沙,這就是一個自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親身體驗鞏固了舊經驗、習得了新經驗,這些都將應用于未來的學習活動中。
有一種師幼互動的方式叫作教師在幼兒的行為里“看”到了無數的可能性,并放手支持孩子去實現這些可能,去感受這些可能帶給他們的愉悅感。
二、聽,幼兒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及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豎起耳朵聽幼兒發出的“聲音”。
案例情境2
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選擇一個人玩,有的選擇幾個人合作,佳樂想邀請澤澤加入他們的團隊,但同伴浩宇不同意。于是,澤澤主動溝通卻再次遭遇拒絕。
鏡頭A:經歷了前二次拒絕的澤澤看到浩宇用沙耙挖出一條“小河”時,他跑到一邊雙手同時拿起兩把沙耙,倒退著往后耙,嘴巴里反復喊:“我挖出一條‘大河’啦,我挖出一條‘大河’啦。”但佳樂和浩宇還是沒有過來跟他交流。
鏡頭B:經歷第三次拒絕的澤澤猶豫了一下,來到佳樂旁邊拿起一條恐龍問:“佳樂,這是什么龍呀?”佳樂一聽到問題就抬起頭一臉認真地回答:“這是三角龍,三的三,角的角,龍的龍。”說的時候佳樂用三根手指表示三,把兩根手指豎在頭頂表示角。澤澤馬上點頭說:“我知道了。”接著兩人一起在剛才挖出的“大河”里玩起了恐龍過河的游戲。
案例分析:
澤澤是班上的插班生,大班上學期剛學會說自己的名字,這讓他在交往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聽到他主動發出交往的信號,即便三次都沒有成功,教師也沒有直接幫助他去選擇加入某一個團隊,而是選擇在一旁陪伴他,此時,當他嘗試與同伴互動卻得不到回應時,他可能也會感覺不那么失落;當他雙手拿沙耙挖“大河”時,至少他會覺得老師在發現他的“了不起”;當他三次嘗試加入都失敗時,他會有勇氣嘗試第N次……
“教師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這一互動行為,是一種有溫度的觀察回應,在某種時刻勝過許多鼓勵的言語。
三、等,幼兒是否需要我的介入?
“介入”是教師進行師幼互動時支持幼兒活動的方式之一,但并非在游戲的任何時候教師都可以或者需要介入。有時候,盡管沒有教師對游戲的直接介入,幼兒還是在游戲中獲得了自我發展。比如,當幼兒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時候,教師需要做一個“退后”的觀察者。
案例情境3
樂樂和幾個小伙伴搬來了很多紙筒,他們不挖沙也不運水,一直在插紙筒,直到圍出了一個圈。看起來他們正從事著不相干的活動,但教師沒有介入,因為活動才剛剛開始……
鏡頭A:當大家把紙筒圍成圈后,子欣找來了一根竹竿當標記,澤澤找到了一根水桶上掉落的柄,將它放在了兩個紙筒上面。他們說:“這是恐龍基地的大門,誰進來就要通過這里,不能隨便闖入,否則就犯規啦。”接著,他們開始制作恐龍蛋,但是紙筒一碰就倒,第一次倒的時候子欣用力往下按了幾次,可是一會又碰倒了,子欣開始用鏟子挖沙往紙筒里灌,他說:“這樣應該牢固了吧,因為變重了。”但是灌滿沙子的紙筒也依然一直在倒,子欣就這樣不斷地“修復”……
鏡頭B:一旁負責做恐龍蛋的樂樂說:“你們快點修,‘恐龍’已經開始‘孵蛋’了,如果有人打擾的話是不行的。”過了一會,第一只“小恐龍”孵出來了,辰辰負責蹲在它們旁邊守護,大約 15 分鐘的時間,他都一直蹲在那里堅守,腿酸了就換個姿勢繼續。當游戲快要結束時,樂樂找來了兩根毛竹片,把還沒有孵出來的恐龍蛋放在里面小心翼翼地蓋好,她再次重申:“恐龍蛋在孵出來之前是不能被打擾的。”
案例分析:
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和幼兒一起生成了一次談話活動,也許表面看來這場師幼互動來得有些晚,但有效的師幼互動要以不打斷孩子專注、投入的行為為前提,即在適宜的時間做適宜的事。
四、想,幼兒需要怎樣的“支架”?
在游戲中,幼兒本身就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師除了要開展對話、提供材料之外,也要去思考和判斷幼兒需要我們用怎樣的方式去給予他們支持。或者,只需安靜地做一個分享者,感同身受地去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樣的觀察與回應會讓我們與幼兒變得更親近。
案例情境4
在制作恐龍蛋的過程中,大部分孩子全程在自己的“地盤”專注地活動。而志鴻快速做了一個恐龍蛋,便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做好了。”我說:“很大喔,但它怎么裂開了呀?”聽完他便跑回去修補了裂縫,再次跑來告訴我:“老師,你看,我的恐龍蛋現在沒有裂痕了,因為我用很濕很濕的沙修補過了,剛才太干了。”
鏡頭A:正當志鴻一臉滿意地看著自己的恐龍蛋時,子涵突然沖過來打他的恐龍蛋,他沒有反擊,但是他背過身一手托著恐龍蛋一手握住子涵的耙子,不讓子涵打到他手中的恐龍蛋。但恐龍蛋還是在晃動中掉到了地上,裂開了。他皺著眉頭哭著說:“哎呀,你把我的恐龍蛋弄壞了。”說完,他便馬上蹲下來,一個人默默地繼續用罐子里剩下的濕沙重新修補恐龍蛋。
鏡頭B:游戲結束的時候,志鴻跑來我面前扒開恐龍蛋,里面露出一個藍色的塑料恐龍玩具,他說:“老師,你看,我的‘小恐龍’出生了。我給你看一個奇跡。”說著,他把恐龍玩具的翅膀打開了,他說:“這是翼龍寶寶喔,有很酷的翅膀。”
案例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及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案例中的志鴻看起來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十分需要人關注,但仔細觀察發現,其實不然,他每一次跑到教師面前分享他的進展時,都是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時候,這可能是他在分享喜悅。反而他在遇到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并沒有向教師傾訴和尋求幫助,這是其社會性發展中樂于分享和獨立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所幸的是,今天教師沒有“誤讀”了他。從對恐龍蛋裂痕的處理到后面面對意外事件時他的行為反應中,都可以看到他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品質。
當然,對于子涵——那個破壞志鴻恐龍蛋的孩子,事后教師同他一起交流了“為什么”,原因是這對好朋友晨間活動時因為一件小事“絕交”了。教師當場安撫了他,同時也為他提供了與朋友和好的建議,讓他體驗了正確的同伴相處方式。
“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主體關系中,適宜的師幼互動除了能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知識之外,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了他們的學習品質。幼兒園運用“四點法”開展觀察的探索過程中,讓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有跡可循,當然,“活”的師幼互動依然是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