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是課程的準備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的奇趣盎然、多姿多彩,為課程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資源。
一次組織幼兒參觀晟泰農民新村,小區內精致的建筑物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引發了他們陣陣驚嘆:“哇,好漂亮!”“老師,這像白雪公主住的宮殿。”“老師,這個屋頂怎么是透明的?”“老師,這房子上面還有一座小小房子,是誰住的呀?”一時間,孩子對房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園后,孩子們用畫筆繪出了美麗的房子,還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房子圖片、資料。于是“各種各樣的房子”“我們居住的地方”等主題產生了。
又如孩子看到下雨,聽著雨點落下來發出的聲音,覺得很好奇:雨點落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于是產生了許多聯想。老師及時抓住了孩子的這一興趣點,生成了“小雨點的歌”“彩色的雨”等課程。
看來環境已成為幼兒活動的重要資源,只有充分發揮環境的作用,我們的課程才會不斷地豐富、充實。
總之,幼兒園環境不能局限于幼兒園內部環境。園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豐富多彩的,要讓幼兒處于這樣的大環境中,他們必然會產生好奇心、求知欲,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生成新的課題。
二、環境是課程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是在幼兒園環境中進行的,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歷程。”孩子們對周圍環境產生了興趣,發現了問題,老師馬上適當引導,生成相關學習內容。
在開展“我們居住的地方”這一主題時,孩子們發現教室里有一塊空墻壁,提出:“我們在這兒布置一個小區吧!”
于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用廢舊盒子做成各種各樣的房子,用毛筆和水粉顏料繪出了道路,又用各色彩紙做了樹及花草。孩子們興趣十足地布置出了一個居民小區,并取名為“娃娃新村”。
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到了活動中,不僅使主題更深入地開展下去,又使環境變得更豐富、充實。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產生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于是,我們在班內開設了“主題墻”,根據孩子們的問題,引導幼兒搜集相關資料及信息,并在主題墻上呈現出來。
如主題“動物王國”主題墻內分出了關于珍稀動物、我的動物朋友、動物小檔案、動物之最、恐龍世界等幾個部分,鼓勵孩子們逐一觀察、探索、研究。隨著活動的開展,呈現在主題墻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墻飾的不斷充實,又使活動得以一步步深入開展下去。
三、環境是課程的記錄
環境不僅能推動課程的生成、開展,還是最佳的“記錄”方式。
在每個活動中或活動后,老師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將活動內容或實錄以照片、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體現在環境上,以此來呈現主題活動的進展情況,同時也借此幫助幼兒梳理、積累在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經驗。
如:開展“秋天”主題時,我們就利用環境記錄了孩子們尋找秋天、感受秋天等活動過程,同時還與孩子們一起將活動中收集的秋天的特征、信息等以實物、圖片或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孩子們用各種落葉制作了美麗的樹葉拼貼畫,用收集到的各類種子裝飾了相框等等。
從環境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活動的一步步開展,更可以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情緒的體驗、能力的提升,以及自己的成長和變化。
環境的記錄也促使教師不斷地自我反省,增加了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環境記錄加強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也將幼兒在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加以了積累、梳理;環境記錄更使家長了解了孩子的活動過程,并積極參與到了活動中,提供了豐富的家長資源,加強了家園間的溝通。
四、環境是課程的延續
環境引發了課程的產生,推動著課程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對課程的延續。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個與主題相適應的區域環境。
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各區域中,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加深了對主題的理解,使許多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完成的內容在區域活動中得到完善,使活動得到了更廣的延伸。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盡量利用所有的空間資源和孩子們一起布置主題活動的相關環境。隨著孩子興趣的轉變,主題也在不斷地變化,于是我們設立了兩面“主題墻”來輪流呈現課程的記錄,即體現了環境的“動態化”,又使前一主題得以繼續延伸。
孩子們在開放的、各方位的、動態的環境中不斷思考,享受著探索的快樂和幸福。另外,在更換主題墻時,我們將孩子們收集在主題墻內的資料、信息裝訂成冊。雖然主題進行完了,但孩子們仍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時翻閱主題畫冊。
主題畫冊不僅是課程延續的展現,而且為教師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記錄了幼兒學習成長的過程。
“環境即課程”,我們要把環境創設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讓課程的價值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體現。我們將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充分發揮環境創設在課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