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_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_大象焦伊人久久综合网色视_欧美old老太妇


教研園地

幼兒教師觀察與記錄的選擇策略

   

  文/秦旭芳:教育學博士,沈陽師范大學教授

  幼兒真實性評價觀念逐漸成為幼兒園課程改革中的主導思想,但對如何在幼兒園中實施真實性評價卻少有操作層面上的研究。真實性的評價,目的在于使教師能夠通過真實的經驗、活動來記錄并評價兒童的技能、知識和行為。

  觀察幼兒,是加深教師對幼兒了解的關鍵一步,無論什么場合,教師的視線始終在幼兒身上,這種無意識的觀察行為便是收集幼兒發展情況的最真實資料。

  觀察亦是一種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依據觀察到的幼兒表現做出教學決策、選擇教學內容,并及時地了解自己正在教什么、幼兒正在學什么等。一般的觀察都需要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且環環相扣。觀察之前的準備工作越是充分,實施起來就越是順利;在實施過程中越是能發現問題,在總結時就越能校正問題。

  一、觀察初體驗:動機與準備

  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學習能力、心理需要以及經驗獲得,不僅是幼兒園教師觀察的重中之重,也是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與提升保教質量的必經之路。在早期教育中,評價這一術語有時候會被轉化為另一個術語一觀察。觀察是一種評價幼兒成長和發展的方法,也可能是最為人熟知,并被廣泛應用的教師評價幼兒的方法。只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做到“對癥下藥”。

  教師在進入觀察角色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專業的準備

  教師觀察之前的準備工作越充分,其觀察的效果越佳,它不僅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更能突顯出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教師把觀察當作一種樂趣與責任,自身產生強烈的觀察意愿,才能夠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教師的專業準備包括:

  確定觀察的目標。比起漫無目的地觀看,幼兒教師更應該將注意力聚焦在每一名幼兒身上,要對其進行有重點地觀察,以此了解幼兒的特點,同時使教師獲得大量的觀察經驗。觀察的目標具體包括:觀察對象與觀察的目的,如“我想觀察A幼兒是否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制訂觀察計劃。一份結構合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教師的觀察事半功倍。觀察計劃不僅包括觀察的范圍、內容、重點、材料、儀器、行為指標的操作定義,還包括觀察的時間、地點、次數、記錄方式等。

  (二)工具的準備

  在進入正式觀察之前,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觀察工具以增強記錄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并使觀察記錄更為順利、流暢。

  筆記本。觀察記錄離不開筆與紙,且在選擇上需注重多樣化。筆可以準備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若干,標記重點,便于區分;紙的選擇包括:記錄紙、觀察表、標簽或便利貼,比如在做軼事記錄時,可在已備好的記錄紙上記錄;在使用評定量表時,教師可在事先準備的記錄表上簡單勾選。

  計時工具。計時工具包括時鐘、手表或秒表等。根據觀察策略的不同,教師可以適當地選擇計時工具,如:在時間取樣法中,教師需用計時工具記錄幼兒在特定時間內的行為表現。在觀察記錄時,教師需要隨時將記錄的時間記下來。

  影音記錄工具。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使教師在觀察記錄時,能夠借助于錄音

  機、錄像機、照相機等工具來輔助對幼兒的觀察。使用影音記錄工具除了能夠保留當時的影音,新手教師還能借此進行回顧及修正,減少記錄的錯誤。錄音機與錄像機對于記錄動態的教育教學活動很有用處,而照相則是教師捕捉幼兒表現的快速方法,若將二者結合,教師的觀察記錄會更加全面、詳實。

  二、觀察進行時:策略與抉擇

  對教師來說,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傾聽他們的呢喃細語,在一日生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為通過觀察,教師不僅掌握幼兒當前的發展階段,還可以對落后或是超前的幼兒進行適當的幫助,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因此,如何觀察便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

  在以往有關科研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會提出很多觀察與記錄的方法,有軼事記錄、時間取樣、事件取樣、檢核表、評定量表、訪談等。從原則上看,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具體怎么使用便困擾著廣大的一線教師。我們知道,法無定法,只有合適的方法才能算得上好方法。本文重點介紹如何針對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觀察方法,以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從而提升觀察效果。

  (一)檢核表法

  檢核表法是依據觀察目的、情境特性與觀察者的特性等,事先擬妥觀察架構與內容,供觀察者在觀察現場依據檢核表內容逐一檢視幼兒行為表現的觀察與記錄方法。檢核表如果設計合理、使用恰當,那么對認識幼兒發展和課程設計會有很大幫助。

  教師在使用檢核表時,除了事先確定觀察目的、觀察內容以外,觀察的方式與時機也需要規劃,以提高觀察效度。教師將幼兒的每一項發展狀況設計成一個

  項目標準,并對照這些項目標準對幼兒進行判斷,勾選相應的項目指標的同時,

  記錄相關信息,未勾選的也要記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檢核表的使用雖然省時省力、綜合全面、操作性較強,但其缺少細節記錄,易受個人偏見的影響。因此,教師需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而不是憑借自己對某幼兒的主觀印象進行評價,力爭做到客觀、真實。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我們知道健康領域包含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幼兒在健康領域中的每一項發展狀況均可以清楚觀察到,因此在健康領域中使用檢核表會更加實用。此外,檢核表對于教師了解幼兒在情感、社會、語言、創造性等領域的發展過程和順序也具有一定成效。

  (二)訪談法

  皮亞杰曾經創造出一個對幼兒進行訪談的著名的任務模型,他采用“臨床”訪談的方式,在所提出的問題和幼兒的答案旁邊寫出詳細的注解。他從自己的孩子開始進行研究,然后擴展到其他幼兒,從中深入探究幼兒的思維過程,理解幼兒對問題的錯誤回答。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對方有關心理特征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采用訪談法時教師主要用口問、用耳聽,并與直接觀察相結合,從而獲得幼兒發展的相關信息。

  教師可用訪談法對幼兒的傾聽與表達進行評估,因為從幼兒口中得到的是最真實的信息。教師通過與幼兒的非正式談話,不僅能了解幼兒的家庭、健康、認知發展、想象力等,如幼兒會跟教師說“我的胳膊受傷了,很疼”“我會數6、7、8”,還能探究幼兒的思維過程,如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我要先蓋一個房子,再買家具,冰箱”,可知其思考方式是從整體到部分,思路很清晰。教師通常采用正式訪談來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正式訪談可以向幼兒提出封閉性問題,如,“娃娃在哪兒”“今天是誰送你來的”;還可以提一些開放性問題,如“你在動物園看到什么了?”“你喜歡哪個”等。

  采用訪談法與幼兒交談時,記錄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使用錄音機或錄像機,還是以書面文本的形式記錄,都可保存幼兒的談話內容,以便于日后的分析,亦是給家長呈現幼兒表現的最好“憑證”。但訪談法的缺陷在于教師很可能聚焦于某一名幼兒,而忽略其他幼兒。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一天中的各個時間段與幼兒交談,如幼兒入園、教學活動、游戲、離園等均可以拓展談話內容。

  (三)記敘法

  記敘法是一種詳細的記錄方法,不僅需要教師了解觀察的時間、地點、對象、方式及原因,還需要有事先確定的標準。教師將捕捉到的細節及時地記錄下來,以免因對細節的遺忘而忽略幼兒發展的重要線索。記敘法包括簡短筆記、軼事記錄以及流水記錄等。若教師為了快速記下幼兒表現,以便提醒其曾發生的事件時,即可使用簡短筆記,如“S與T和G一起閱讀,閱讀期間S有表情地朗讀,提醒T和G表演”。這種簡單明了的語句,不僅可以使教師盡可能地記錄完整的場景,還可以使教師在活動結束后對此場景進行回顧,并對幼兒作出評價。

  若教師在自然情境中,隨機地、無結構地對重要的或感興趣的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以文字的方式進行描述,便可使用軼事記錄。軼事記錄是對時間為幾秒或是幾分鐘的事件進行描述性敘述。而日記式描述則表示成“L帶領大家玩‘摘果子’的游戲,Z在游戲中很活躍。”可見,與日記式描述只注重幼兒表現的結果而忽略過程不同,軼事記錄的內容不但真實,而且注重細節與過程,能夠將幼兒的動作、神情等描述得淋漓盡致。

  若教師對幼兒行為發生的當下,依時間順序做詳細的敘述,包括對在該時間范圍內所有發生的行為進行記錄時,可采用流水記錄。與軼事記錄一樣,流水記錄能夠提供關于幼兒更加豐富的信息。

  (四)評定量表法

  評定量表法是用來表示幼兒某項技巧達到某種程度的工具,是一種記錄觀察行為的方法。評定量表與檢核表相似,不但快捷方便,還能夠及時有效地根據多種標準進行測量。但評定量表法具有主觀性,不能消除評估者的偏見,在評估結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在利用該方法時,應先了解它的評估標準,并確保每一個標準是具體的、可觀察的,而非是主觀判斷的。

  此外,為了減少教師在觀察時產生的偏見,可由多名教師使用同樣的評定量表進行評估,使結果更具信度。在語言領域,教師可以根據設定的不同等級,如“從不,很少,經常,總是”或是“未滿足,部分滿足,滿足,完全滿足”等,以畫圈或是打勾的形式,來評估幼兒閱讀與書寫的水平,快捷有效地記錄幼兒的發展狀況。

  此外,若對幼兒的言語進行精確地記錄可采用軼事記錄或流水記錄;若評價幼兒言語發展與進步的實際情況時可采用檢核表。與此同時,評定量表法也可用于其他領域的評價中。

  (五)頻率計算法

  在教室里,頻率計算能夠測量某個幼兒、全班幼兒反復發生的行為。教師能夠統計幼兒一天內或者一段時間內經常發生的行為,如遵守規則、節約意識、適應群體等。頻率計算是教師了解幼兒某一事件發生次數的方法,旨在幫助幼兒改正與該年齡階段出現的不符行為。

  頻率計算法并不是描述幼兒發展的細節,而是在捕捉到幼兒行為表現時做快

  速的記錄。這是一種針對頻發行為的數量化測量,但正是由于其只測量一種行為,使得結果過于單一,并會包含記錄者的主觀偏見。因此在使用頻率計算法時,教師可以結合其他觀察記錄的方法,如檢核表、軼事記錄等,也可以由多名教師同時解讀某一幼兒的行為。當然,頻率計算法并不能矯正行為,而是教師用來測量幼兒行為的過程。

  上述觀察與記錄的策略都是有所偏重的,據相關研究表明,評定量表法已經發展到用來評估幼兒的興趣、讀寫能力;頻率計算法多數是在測量幼兒情緒情感發展變化時使用;訪談法在多數情況下,可以評估幼兒語言發展情況等。當然,每一種觀察策略都有其應用限制,使用時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觀察全思考:發現與校正

  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校正問題。教師在使用觀察策略時,都會遇到困惑,只有及時地解決困惑才能更好地評價幼兒,使其健康、全面地發展。在對幼兒行為進行觀察與記錄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失證據:教師勿妄下定論

  “觀看”與“觀察”只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的不同。觀察是在觀看的基礎上,對幼兒的行為進行仔細察看。而一般化的“觀看”僅僅看到幼兒是否長高、是否喜歡閱讀區等表面現象。觀看不等于觀察,僅僅是“看”不能對幼兒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更不能掌握幼兒的發展特點。

  在幼兒離園時,有些教師常對家長說,“他今天可乖了,可好了!”家長聽后很是歡喜,但是幼兒到底是哪好、是否真好,便不得而知。對幼兒一日之中的表現僅用一個“好”字概括未免有簡單應付之嫌,教師應該以文字描述或數據作

  為依據,詳細地觀察幼兒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并及時反饋家長,與其分享幼兒成

  長過程。

  還有些教師為了與家長搞好關系,幼兒的缺點一概不提,導致家長不知幼兒在園的真實表現,影響了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將注意力從“看”轉移到“察”上,同時做到“手眼協調”,以確保觀察得更加真實、有效。

  (二)缺失理論:教師勿割裂觀察與評價

  從“觀察”到“評價”是一個由實踐經驗到理論觀點的轉變,缺失理論支撐的觀察無濟于事,缺失觀察的理論觀點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將實踐與理論聯系起來,不僅能使教師對幼兒的發展有正確的解讀,還會有助于教師設計出符合幼兒發展的活動和課程。觀察作為教師評價幼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相關理論和觀點作為評價依據。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對幼兒行為進行比較、分析,再以自己的認識進行判斷即可。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發現某幼兒打旁邊的孩子,在盥洗室撞到多名孩子,站排時推前面的孩子,在教師的多次制止下,他才不那么做了,但沒過多久又開始“攻擊”別人。若教師直接把看到的行為告知幼兒家長,或是采用說教的形式對其教育,未必成效顯著。如果教師采用一定的理論觀點來分析幼兒的行為,再進行教育或許會事半功倍。

  如,根據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該幼兒可能將電視上看到的暴力場面、攻擊行為用在了其他孩子身上;另外,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該幼兒每次攻擊他人時都得到了教師的關注,他將教師的關注當成一種強化,因而不斷重復這種行為。由此看來,同一種行為可采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切忌將觀察與評價割裂開來。

  (三) 缺失事實:教師勿主觀判斷

  《指南》為幼兒園教師評價幼兒指明了方向,教師應改變陳舊的評價理念和目標,即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為目的,依據一定的發展指標對單個幼兒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而非為了評價而評價。

  在我國的幼兒園中,生師比例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沒辦法在一次活動中觀察所有的幼兒,更談不上邊觀察邊記錄了,這樣便會出現觀察與記錄不同步。如,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未能及時地記錄幼兒發展的點點滴滴,只是在頭腦里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待活動結束后,再回憶幼兒當時的表現,這樣就摻雜了教師的個人態度,無疑會給評價增添了主觀色彩。

  在觀察活動中教師很可能會產生主觀因素。如,教師對某幼兒的關注比較多,因為他是一個愛說話的孩子,經常能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覺得已經很了解他了,故對其采取“先入為主”的態度,這樣很容易忽略他在聽、讀、寫等方面的實際發展情況。此外,教師在記錄幼兒的成長變化時,語言的使用也常會出現主觀色彩,如,D經常去建構區,他很喜歡。竹這里的“喜歡”便是教師的主觀感覺,D經常去建構區是為什么呢?是真的喜歡,還是另有原因?教師更應該記錄他在建構區做了什么,如,“連續兩天,他都去建構區看T搭房子,D總是跟著T。”后者的語言描述使我們知道D經常去建構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T在建構區。因此,教師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觀察幼兒,實事求是地記錄幼兒的成長過程。

  目前,大多數幼兒園將觀察幼兒作為評價的一個重要部分,并對觀察策略有了更深刻地認識與體會。不同的觀察目標要采用不同的觀察策略,因此,教

  師掌握多種觀察策略,不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幼兒、觀察幼兒,還能夠提升其

  評價技能與專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