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發揮教育評價的改進作用,2022年教育部出臺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針對幼兒園被動參與評估、難以發揮評估激勵作用等問題,提出將自評作為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常態化手段,通過教職工深度參與,實現幼兒園自我診斷、反思和改進。
《評估指南》對自我評估的內容、周期等進行了具體的規定,然而較多的幼兒園管理者及教師對于“為何自評”“如何自評”等還存在困惑,筆者對幼兒園自評的價值、路徑、方法等進行探討,幫助幼兒園增強自評自主性、規范自評程序、開發自評工具,支持幼兒園在“照鏡子”的過程中掌握發展現狀,厘清需要改進的地方,促進幼兒園的持續發展。
幼兒園應建立常態化的自評機制,明確自評路徑、主體、方法等,依據幼兒園工作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目標地促進保教質量的提升。
一、營造常態化的自評文化
幼兒園應營造一種自評的文化氛圍。
首先,凝聚自評共識,幫助教職工理解“為何自評”。幼兒園要引導全體教職工認識到自我評估的意義和目的,將自我評估與保教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研活動及教育計劃制訂調整等有機結合,支持教職工通過真實的經驗累積和總結,提高自評能力。
其次,營造民主氛圍,幫助教職工明確“我要自評”。幼兒園要引導教職工建立一種“每個人都有能力為幼兒園帶來積極改變”的共同信念,園長和管理者應以開放的胸襟,尊重每一位教師的意見,尤其珍惜教師的批判思維,增強教職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最后,開展教師培訓,幫助教職工掌握“自評什么”。幼兒園要引導教師深入理解《評估指南》中的重點內容、關鍵指標和考察要點,理解這些指標深含的價值導向,深入剖析這些指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提出這樣的要求”“針對的是目前存在的什么問題”,在深入理解指標根本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有效地展開自評,確保自評對自身保教行為的積極引導作用。
二、明確循環化的自評路徑
自評是集體反思的一個過程,自評主要是解答兩個問題:
○ 幼兒園現在保教質量處于什么水平?
○ 如何運用評估結果獲得進一步發展?
幼兒園的發展是動態持續的,每學期的發展情況、外界環境、面對挑戰都會不同,因此《評估指南》要求幼兒園每學期開展一次自我評估。
幼兒園應在每學期結束時通過個人診斷和集體診斷對過去一學期的發展進行評估,根據幼兒園的情況和兒童學習需要,制訂下一學期的發展目標及行動計劃。在“個人診斷、集體診斷、確立目標和實施行動”四個步驟的各環過程中促進幼兒園的持續發展。
1.個人診斷反思
現狀分析是幼兒園質量發展與建設的起點,個人診斷是指幼兒園教職工對自己的保教實踐的現狀進行評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劣勢和改進的潛力。
如針對“師幼互動”指標下的某一考察要點,評估工具見表1。
表1是教師進行自我評價的工具,也是園長、管理者、同事、家長對受評教師進行他評的工具。
教職工個人應結合自評和他評的結果,評估選出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選項,并填寫目前認為自己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從而啟發思考、激發行動。
2.集體診斷反思
當所有教職工提交自評表后,園長或管理者將個人評估數據進行總結,從而對整個幼兒園的保教質量進行自我評估。
如對《評估指南》中“師幼互動”這一關鍵指標下列出的7個考察要點進行計分,匯總所有教職工在五級水平(“完全是”)上的出現頻次,得出幼兒園在“師幼互動”這一維度上的總體得分如表2所示。
在匯總評分后,幼兒園向所有教職工公布結果,并組織集體研討反思會。
?首先,根據評估結果,對幼兒園的優勢與劣勢進行描述,特別是對于較多人選擇的高等級和低等級選項的指標進行確認和討論,深入分析園所的優勢和不足。
?第二,對于評估結果差異較大的指標進行討論,對產生差異的考察要點進行分析,如在“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這一項,量表的數值較為分散,幼兒園可對造成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如是否是各班的玩教具材料不同,是否是教師的教育觀不同,是否是教師對于指標本身的理解不同,是否是因教師對自己要求較高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通過對這些可能原因進行分析,探查教師行為的影響因素,為下一步通過干預影響因素來提升整體保教水平奠定基礎。
?第三,基于對優勢、劣勢、評分差異較大指標的分析,進一步討論哪些方面的考察要點需要質量達到一致,而哪些方面允許差異的存在,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提升保教質量,下一步園所需要重點發展的要點有哪些等。
3.確立目標
一是鞏固型目標,即對于表現優秀的項目,應繼續保持。
二是改進型目標,對于目前表現欠佳的指標,應確立下一步的最近發展區,即從現實情況向理想目標過渡的中間狀態。
如針對考察要點“家長有機會體驗幼兒園的生活,參與幼兒園管理”,發現目前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出發點)是家長一次都沒有體驗過幼兒園的生活或參與幼兒園管理,經過幼兒園的集體討論,將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確定為“每名家長 在一學期內都有來幼兒園體驗幼兒生活的機會,教師事先與家長討論具體的活動步驟,并就活動內容聽取家長的意見”。
確定好集體目標后,每位教師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確立自己的改進方向,實現個人“自轉”和園所“公轉”的有機融合。
4.制訂行動計劃
在目標指引下,幼兒園對更具體的改進方案進行研究。
思考幼兒園發展的已有基礎,分析有利于展開相關工作的機會,判斷在實施行動計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幼兒園在每個時間段的進展情況和發展重點,同時鼓勵每位教職工都為自己規劃實現個人目標的行動步驟,明確具體任務、參與人員、實施時間等。
通過一學期對行動計劃的實施,幼兒園將進入到新一輪的循環,即繼續展開個人和集體診斷,對目標的實現情況以及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努力的合適程度進行評價,反思在行動實施過程中是否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哪些方面切實得到了改善、教師獲得了哪些成長、是否出現了沒有預計到的阻礙、出現阻礙的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修改之前的計劃、如何調整之前的計劃,基于對實施行動計劃的反思,思考和制訂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方案。
5.掌握多元化的自評方法
在自我評估中運用科學的方法收集、分析信息不僅有助于客觀描述和評價幼兒園現狀,還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職工素質,進一步確保幼兒園教育質量。
我國幼兒園較多采用園長推門課、同事聽評課等方法對保教質量進行評估,存在著信息通道狹窄、評估方法單一、方法運用不得當等問題。
幼兒園不應只是以主觀印象去判斷工作的成果,應采用科學和多元的評估方法,拓寬信息搜集的范圍,以解釋和印證相關的現象和判斷,從多種渠道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
一方面,幼兒園應以適切、可行、有效為原則,靈活運用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文本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等,考察幼兒園的保教實踐是否符合《評估指南》的要求。
?觀察法:
可用于了解班級環境、師幼互動、玩教具材料配備和使用情況、幼兒情緒狀態和衛生習慣等直觀的或直接作用于幼兒發展的內容,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可以依據需要,進行隨機或有計劃的觀察。訪談法是通過對教職工、家長等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不同教育主體對保育教育質量的看法及意見。
?問卷法:
是使用標準化的問題對教職工、家長、社區人員等進行調查,幫助幼兒園根
據多方的綜合意見來評估自身的辦學質量。
?作品分析法:
是指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分析,了解幼兒的學習表現與感受,分析教育方法、互動策略等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文本分析法:
是對現有的工作計劃、管理條例、幼兒個體發展計劃等文件進行梳理和分析。幼兒園應在能力范圍內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自我評估,避免過于忙碌。
另一方面,自評工作要根據每個班級、每位教職工的實際情況,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而且要能持續地、日常化地進行。
為了確保自我評估不會造成過重的負擔,園所應制訂措施以確保有效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