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一談到立規矩,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對自由的限制,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孩子的快樂。然而,適當的規矩是孩子成長必需的養分。只有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孩子的成長之路才不會迷失方向。
被“立規矩”的孩子擁有了安全感和自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閑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于它們。
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線——那是界線,線上充了電,小牛觸了電,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實際上就是在生活中給孩子設立不能碰的紅線。
你可能想象不到,孩子的安全感有一部分就來自“這條線”,通過規矩,孩子漸漸明白所有的行為都應有度,以免觸犯規則而受到傷害。
如果家庭沒有適當的規矩,就意味著沒有邊界,孩子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很多“熊孩子”就是因為無視規矩而吃苦頭,他們在集體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比父母想象中要多。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安全感來自確定性。
正如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寫道: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么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桿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規矩還能帶給孩子更大的自由。
如果你問孩子:什么是自由?相信很多孩子都會回答道: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自由”都是規則下的自由。
如果說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那么守規則就是責任。比如人有開車的自由,那必然包含了需要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限制。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樣。
在只有一個滑梯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需要排隊,不插隊、不爭搶,這樣才會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滑梯上玩。如果有的孩子選擇了霸占滑梯,不僅會失去同伴和友誼,也可能遭到指責和驅趕。這里的規則便成了自由的保證。
教育家尼爾在1921年創辦了一所夏山學校,被譽為“最自由、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這里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任何人都不會強迫他們學習。
這種寬松的教育方式對于中國家長很難理解,但就是在世界上最自由學校,也依然有著各樣的校規,而校規設定的標準就是——不影響別人。
尼爾解釋道:如果孩子在上拉丁文課時不停地搗亂,那么就應該將他趕出課堂,因為他干涉了別人的自由。如果選擇了一門課,你就必須遵守你和老師之間的約定去上課,如果三次不去,就會影響別人的進度,就不能再去上這門課了。
一個不懂得遵守規則的孩子,沒有人會把自由的權利交給他。
正如哲學家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給孩子建立規則,恰恰是給孩子更高層次的自由。
給孩子立規矩,到底要立哪些?
經常有家長問我們,我們應該給孩子立什么樣的規矩?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孩子也不一樣,家長只能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決定。
我們大致分成了以下三類:
第一類:關于生命安全的底線規矩
這類規矩是孩子最先需要接受和理解的,最常見的有交通規則:不可以闖紅燈、不要亂穿馬路、車子行駛時,不能將頭露出窗外等等。
幾年前,安徽有兩個男孩,在車流涌動的城區主干道上來回奔跑,3分鐘內竟來回橫穿馬路13次。最終,一輛轎車避讓不及,撞倒了其中一名男孩。避免這類意外沒有任何捷徑,唯有父母把安全問題當成底線教育,嚴格執行。
除了交通安全外,還有防拐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火災、防觸電.......此類規則真的和孩子怎么重復強調都不過分。
第二類:那些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世界相處的規矩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經說起這樣一個故事:班上有個小朋友受到了同學們的排擠,因為她總是給小朋友起外號,喊他們“笨蛋”“豬頭”,還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漸漸地,大家都不愛和她玩了。
孩子在社交上遇到這類難題,不完全是因為性格問題,而是他們真的不懂社交上的規矩,不懂什么樣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不懂什么樣的行為是受歡迎的。
讓孩子更好地與世界相處,永遠是教育中的重點。
比如前文所說的“不影響別人”:外出就餐不能大吼大叫;沒有經過別人允許,不擅自拿別人東西;乘坐公交車別用腳踹前排座位;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一定要當場道歉。
還有一些基本的禮貌、禮儀:別人幫助了你,記得說聲“謝謝”;不要對別人的外表品頭論足;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別人款待你吃東西,可以說“我吃飽了”,不能說“很難吃”。
這些人與人相處的規矩上,父母的引導以身作則為主,如果盡早教給孩子,他會受用一生。 第三類:幫助孩子成為更好地自己的規矩。
最常見的就是生活習慣,比如飯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電視再好看也要遵守約定的時間;每天有閱讀習慣等等。
其次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比如守時、樂于助人、承諾的事要兌現等等。
有的家庭甚至還有一些家風、家訓,《朱子家訓》開篇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這些家規往往能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孩子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
如何幫助孩子立規矩把握三原則
給孩子立規矩有三大原則:有溫度、趁早、一致性。我眼中的規矩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條框框。立規矩,雖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堅定,但應該以愛為基礎。
孩子玩手機已經超過規定時間,他對你耍賴、吼叫,你打罵、威脅、冷眼旁觀,這就相當于選擇了親子對抗。
其實這時候,我們有更多有溫度的選擇:你可以什么都不做,陪在孩子身邊;你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你也可以誠實說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規矩,從來不是靠逼迫就能立起來的,而是靠理解和堅定的態度贏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我們建立規則的方式過于簡單粗暴,孩子感受到的是羞恥和控制,規則感也就無法內化。另外,父母與孩子關系越是融洽,孩子也越樂意響應規矩。
立規矩也要趁早。12歲前,是孩子最難帶的時候,也是最好教育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我們很容易將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教給他們,絕大部分孩子都是在這個時期由不懂事變得懂事的。
很多過了12歲的孩子,諸多行為問題依然沒有改變,甚至隨著年齡增長而升級。這時,爸爸媽媽想糾正他,想重新給他立規矩,難度也大大提高。給孩子立規矩,宜早不宜遲。
最后,規矩要講究一致性。
一致性體現在兩方面,在執行上,全家盡量一致遵守。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質問父母:為什么我爸每天熬夜玩手機打游戲,我玩一會怎么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建議給孩子立下的規矩,父母最好也這樣遵守。
另外,大人們的態度要一致。很多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只是單純把規則強加給孩子,實行時卻不堅定,為了換取片刻的和諧而對孩子妥協,朝令夕改的情況時常發生。更有一些家庭,大人之間的意見常常相左。媽媽三令五申地對孩子說,糖一天不能多吃,會蛀牙,爸爸或者老人看孩子可憐,背地里總是塞給孩子很多糖果。孩子陷入混亂,無形中建立起一個錯誤的是非觀,甚至還會“鉆父母的空子”。
“一致性”是立規矩的前提,我們總是做出讓步的時候,也是需要提高警覺的時候。
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小孩子就像尋找墻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后才能發現邊界在哪里。用規矩幫助孩子摸索到行為的邊界,是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任務。
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