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處境不利兒童缺乏學前教育機會, 因此,世界各國將提高他們入園率作為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指標。許多國家通過直接干預為這些兒童提供學前教育機會,形成以中央政府投資舉辦為主、地方政府負責項目管理和部分經費籌措的辦園模式。美國的“開端計劃”、英國的“確保開端計劃”、澳大利亞的“學前教育普及計劃”和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計劃”等,都是此類典型項目。
破解普及貧困農村學前教育的難題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普及“好吃的肉已基本吃完”,剩下農村貧困兒童入園的“硬骨頭”。由于首個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是在縣城和鄉鎮建園而不進村,使得農村貧困地區的兒童還缺乏早期教育機會。新的三年行動計劃將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定為65%,但卻沒提解決另外35%的急需學前教育的農村兒童的具體措施。普及學前教育必須要啃貧困農村地區兒童入園的這塊“硬骨頭”。
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680個縣, 多是山區或高原地區,生活著我國70%的貧困人口,有大約900萬4至6歲的適齡兒童,他們是最需要學前教育幫助的群體。在貧困農村地區如也采取在縣城和鄉鎮建正規幼兒園的辦法,投入大、普及慢,貧困農民家庭無力送子女入園。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調查,一所200名兒童的正規幼兒園建設成本為400萬元,即每名兒童建園成本2萬元,如果讓680個貧困縣剩下的1/3即300多萬兒童都上正規幼兒園,需要中央和地方財政再投入600億元。此外,幼兒園的運行也是地方財政的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送孩子到城鎮上幼兒園更是農民家庭極大的負擔,在貧困地區很難實行。以革命老區甘肅省的華池縣為例,公辦園設在城鎮,民辦園為利潤也不進村,家長只能帶孩子到城鎮入園,租房陪讀。一年的成本,包括房租、生活費以及幼兒園的費用,高達8000元到1萬元,貧困家庭只能“望園興嘆”。為貧困農村兒童提供學前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也應該是新三年計劃的重點。
解決貧困農村兒童學前三年教育問題比較簡便可行的辦法,就是送教到村。2009年以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在青海、云南、貴州、湖南、四川、山西、新疆等7個省(區)的9個縣設立了665個幼教點。目前在點學習的兒童1.7萬名,各試點地區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超過90%。經過專家評估,項目促進了幼兒語言、動作、認知等多項能力的綜合發展,顯著縮小了與城市幼兒的差距。青海省樂都縣(現為區)自2009年實施項目,目前幼教志愿者隊伍基本穩定,5年來已有3500名貧困山區兒童從幼教點升入小學,他們在學校表現遠好于沒有接受學前教育兒童,而與來自公辦園和民辦園兒童相差無幾。
我國集中連片的680個貧困縣有大約10萬個行政村,其中有6萬個還有村級小學或教學點,只需給予資金支持,用幼教志愿者替代年齡偏大的小學老師,很快可以將原來小學化的學前班,改造成“幼教點”。另外的4萬個村也可以聘用幼教志愿者,利用閑置的小學校舍,開辦幼教點。估算10萬個幼教點每年所需的經費僅為30億元。而為300萬兒童在城鎮建幼兒園,要花費600億元,這筆錢可以支持10萬個幼教點運轉20年。
政策建議
1、大力建設村級幼教點,爭取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0%。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實現680個貧困縣每個行政村有一個幼教點,每個點一年投入3萬至5萬元(基金會試點期間每個點一年3萬元,地方在擴展項目時傾向于提高經費標準)。建議將正在制定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改為“90%”。
2、大膽創新幼教志愿者管理體系和用人機制。幼教志愿者由教育局管理,但納入共青團志愿者系列。對他們實行聘用制,加強培訓,購買養老、工傷、生育及失業四險。對于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志愿者,在公辦幼兒園招聘和公務員選聘時,優先錄用。這樣做既解決一部分農村中職女畢業生就業,又迅速提高那些最需要的、最貧窮的地方學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使最貧困的人口直接受益。